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之举
----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
一. 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整体数理文化素质偏低。据统计,入学的学生,其高考数学成绩优秀率为零,及格率不足30%,即70%以上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数学的学习能力较差。另外,大批的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数学基础就更差了。同时,因为所有的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更是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性非常大。据调查,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没有兴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正常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大片“红灯”而无可奈何,而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这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必须得到改变。为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并不断地进行一些改革,比如:精简教学内容;加强课堂练习;采用案例教学法等等。但是,试验下来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逐渐悟到了一点,那就是:只是停留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改革是完全不够的,必须从教学理念这个根本问题入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 对教育理念的思考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应试”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传统的考核理念是:“分数”;传统的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堂上“被动的听”。我们以前所做的一切,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下进行的,这就难怪取不到突破性的进展。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了解行业发展、熟悉生产过程和有知识、发展型的能说会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必须要实现如下转变: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从强调“学科中心”转向首先关注学生的职业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被动学习数学转向在数学活动中的主动建构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理念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不同的学生获得对他们各自有用的数学知识。归纳起来就是:教育理念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学模式要从“知识教育”向“能说会做”转变;
教学方法要从“灌输式”向“讨论研究式”转变;
考核理念要从“分数”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
学生学习的方法要从“被动的听”向“主动的做”转变。
教学理念的转变使紧锁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只要围绕着一个字:“做”,做足、做好文章,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常规的数学教学过程由: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完成作业、平时测验、复习、期末考试组成。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教学的规律,从来没有对它产生过丝毫的怀疑,更谈不上有什么突破、改变和创新。我们认为这个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在“应试”教育理念下,是完全有效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但是,在现代
“素质”教育理念下,它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依靠它是不可能完成“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的。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它缺少了一个根本的环节:“做”。
三. 一个创新之举
经过大量的学习、分析、研讨,我们决定突破传统的框框,在常规的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新的教学环节:《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并且自2009年9月起,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管理系、应用技术系09、10、11级部分专业的十二个班级,正式试点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