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2
1. 经济全球化下劳资关系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与资本全球化
资本力量在全球范围的急剧飙升
劳资力量对比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探底运动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新动向
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
如何通过合理、妥善的劳工政策来协调劳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和法律问题
3
劳动关系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但调整机制尚不完善
劳资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劳动关系正在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发展。
社会劳资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劳动关系和谐度的形象标志
用手投票:机制协调
用脚投票:消极抗争
集体行动:积极抗争
4
3. 劳动合同实施状况
社会背景:
劳动关系原子化:工人尚未形成集体力量
劳动法制的不完善:立法、执法、司法
劳动合同的实施状况及问题
无合同——随意用工
合同短期化——降低人工成本
合同不规范——劳工权利不明确
劳工标准不落实——劳工权益受侵害
5
(一) 1994-2003年中国争议数量及人数情况
年度
劳动争议总数量(件)
劳动争议总人数(人)
集体争议数量
(件)
集体争议人数(人)
集体争议数量占劳动争议总数量的比例(%)
集体争议人数占劳动争议总人数的比例(%)
1994
19098
77794
1482
52637
1995
33030
122512
2588
77340
1996
47951
189120
3150
92203
1997
71524
221115
4109
132647
1998
93649
358531
6767
251268
1999
120191
473957
9043
319241
2000
135206
422617
8247
259445
2001
155000
467000
9847
287000
2002
184000
608396
11024
374956
2003
226000
800000
11000
515000
6
(二)
中国劳动争议的特点
——趋势劳动争议呈现不断增长的
——争议的性质主要是权利争议
——集体争议占到争议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集体行动开始具有规模化和同盟化的趋向
——将集体劳动争议分解为个别劳动争议
——以应急措施将集体行动作为“突发事件”来处理
结论: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7
二、《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趋向和原则及其评价
8
1. 劳动合同的立法趋向
重心:劳工权益保护
原则:劳资力量平衡
目标:劳资关系安定
要求:劳动合同长期
9
2. 劳动合同的立法原则
合同基本原则:劳动者权利保护
合同签订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合同内容原则:
依据国家劳动标准和集体合同(并非完全契约自由)
合同履行原则:
亲自履行(防止中间盘剥,对转包的限制)
合同解除原则:解雇限制
10
3.《劳动合同法(草案)》主要特点和评价
特点:
在总体思路上,体现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原则,
通过对劳动者保护调整劳动关系;
在总体内容上,符合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需要调整的
现状,特别是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诸如
短期雇佣,劳动派遣等问题;
在具体规定上,借鉴了国际上劳动合同立法的一般
性经验和做法,并和中国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比较
适合目前中国的劳动法制需要。
评价:
是一个基础很好的法律草案,需要做许多技术性修改。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