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语言能的影响
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阐述了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证明教师应努力规范自身的语言,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关键词:语言能力教师的语言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和外界刺激自然习得,那么幼儿园教师的语言就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究竟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哪些影响呢,将在以下内容中作简单分析:
一、什么是语言和语言能力
“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一切特征,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意义构成的,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符号是由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语音和意义在具体的语言中统一于一体的,密不可分,二者互为存在条件:没有语音形式,语言无所依附,无法让人感知,根本不可能存在,更别说交际运用了:没有意义内容,语音形式存在就失去意义,也没必要存在了。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所以从本质看,语言是一种符号,只是它比任何符号系统都要复杂得多。
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教师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果。”教师的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具体体现是口头语。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趣,巧于启智。要用新鲜、优美、风趣的语言步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带领他们不断进入求知新境地。”
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幼儿语言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外界压力的观察和模仿而自然习得的,如果没有语言范型,幼儿的语言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在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范型,幼儿对老师的一词一句、一腔一调甚至某种口头禅都非常敏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与幼儿的交往中,还是在正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客观上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1、教师使用规范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会正确运用词汇、语调、语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
教师语言的规范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要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范。在语音方面,教师要使用符合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使用方言,不念错字。避免出现将“快进教室(shi)来”念成“快进教寺(si)来”,将“你要香蕉吗?”说成“要香蕉不?”。在词汇方面,不使用方言词,不生造词汇,也要慎重使用尚不稳定的“新词”,如不说“这个地掌儿”(这个地方)“看清亮”(看清楚)等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尽量少使用像“很酷”“SOHO一族”等新词。在语法方面,力求避免搭配不当、语句不通等不规范现象。在修辞方面,避免用词不当、前后矛盾的话。
总之,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当能够顺畅、准确地使用普通话。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他人的语言输入和语言反馈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重要环节,语言输入是幼儿分析、比较、内化语言
浅议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语言能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