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心理学第11章 心理健康教育.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11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1948: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1989: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1948年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德健康”。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①心理健康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
②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③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④心理健康涉及社会评价问题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③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多动症的主要障碍是精神上或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其中,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又是本症的主要特征。
案例1
7岁男孩小强现就读二年级,他从一年级起上课就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有时课堂上插嘴等现象。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常被老师留下来。在家做作业,自己常不自觉,需要有人陪伴才行。平时表现拖拉,粗心,做事混淆,丢三落四,不会跳绳。生活中,还要母亲帮助穿衣、理书包,有时喂饭。
感觉统合训练,就是通过控制感觉的输入,增强和改善大脑的整合功能,从而使孩子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各种不良表现和失调状态得以矫正,大脑的潜在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潜能。
个人行为治疗,主要就是通过赞扬和奖励,增强孩子正确行为的发生频率,通过有意忽略等举措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家庭注意力训练,孩子做作业时需要家长陪伴,让家长陪伴的目的是督促帮助孩子注意力集中,不分心,养成好习惯。孩子做作业的环境要简洁,文具用品要简单,不花哨,减少注意力分散;做作业前把要做的事情先做好,如喝水、大小便等;用定时器调好30分钟时间,在此期间,家长和孩子都不要讲话,如孩子有分心,家长可用事先约定(如拉拉孩子衣服等)来提醒,孩子不要做一题问一题,把会做的先做,不会做的留到最后半小时和家长一起完成,避免注意力分散,30分钟铃响后休息5分钟,然后再这样循环做。家长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要适时地鼓励和引导,不要包办。
小斌,8岁。在读小学以前,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着,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极不自觉。他从小就比别的孩子爱动,整天跑跑跳跳,爱玩。在课堂上注意力极不集中,一会儿钻到桌底下,一会儿拿出玩具玩,一会儿和别人说话,35分钟算起来做多只有10分的听课时间,做早操时,排队站不定,不是自己转来转去,就是一会儿推前面的同学,一会儿踢、打旁边或后面的同学,早操动作乱做一通。下课了,也爱和别的孩子打闹,还惹出一些事端来。有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对着操场这么多同学,竟将地上的一只易拉罐踢得老高,引起众多师生的指责。布置的作业,从不按时完成,动作极慢,需要在旁督促留校班,经常是大家都在做作业,他还在玩东西。放学后,老师留下他,看着他才做,有时做不完叫他回去做,做完了又不交,从来不会主动交作业。其实一点儿都不笨,挺聪明,本性不坏,还很单纯。

教育心理学第11章 心理健康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485173816
  • 文件大小606 KB
  • 时间2018-09-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