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艺
课
教
案
·促进亲子关系
现在许多陶艺培训班都允许父母陪着孩子,与孩子一起做一件陶品的过程是美妙的,而跟孩子共同动手的过程是亲切的。这对亲子关系是一种促进。——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张晶
专家:看宝宝的年龄学陶艺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动手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陶艺学习上也有差别,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幼儿陶艺训练中心的黄华高指导老师认为2-4岁的幼儿适合进行这样的训练:
2岁:这时孩子能认得黄色,注视小物体及图片可维持50秒钟,出现了想象力的萌芽。手部精细动作可以叠8块积木。
3岁:孩子认得黄、红、绿三种颜色,想象随着经验和言语的发展而发展,逐渐产生了带有最简单的主题和主角的游戏活动,但总的说还是贫乏、简单的,无意想象占了主导地位。能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可以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拿肥皂洗手,学习大人的样自己拿蜡笔画线,逐步练习临摹几何图形,眼-手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即在双眼的注视下,可用手来完成所想做的动作。
陶艺能力:可以对陶土搓、卷、压,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器物,比如小杯子。
4岁:这时,他们开始出现一种探究心理,有探察一切的愿望,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这种有意注意就出现了。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双手的协调能力大大发展,即在双眼的控制下,孩子可用两只手来完成各种手工任务。
陶艺能力:可以用手将泥搓成长条,再把泥条围起来,使它成为一种器物,或者更精细的搓、卷、压陶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比如做一间屋子,或者做一个有花纹的杯子。
专家:陶艺学习别犯错
北京巧手幼儿陶艺训练班朱明跃指导老师着重指出,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陶艺时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机械地模仿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宝宝正兴致勃勃的玩着泥巴时,旁观的爸爸妈妈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关爱,不时的提醒他们“应该先到陈列架前去看看,选一个照着样子做”;
模仿是一种基础训练,可一旦它成为唯一的手段,成为孩子们每次创作的绊脚石,就变成了“灌输”。其结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儿童玩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它不同于书法、写字:给它样式照本临帖,通过上百次,甚至更多次的重复接近完美的范字。玩泥的过程,是一次次的演变细化,不断地求异、求新,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儿童玩泥是无需“怎样入门”的,更无需“入门”后的循规蹈矩。所以,父母只求形似的要求极大的毁灭了孩子幻想的空间。
误区二:只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
对某些父母来说,似乎学习泥塑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就是“完成对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孩子做动作要专业。”
其实技能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孩子只注重技能的学习,那么,孩子掌握泥塑制作技能后,就不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不会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误区三:作品模式化,缺乏创造性思维
当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创作”时,爸爸妈妈又在边上“适时指导”,“你这个瓶口歪了,那个做得不像”;当孩子兴高采烈地举起刚完成的作品给爸爸妈妈看时,通常收到的表扬少,批评的多:“你做得是什么呀?”“你看人家做得比你好”“你跟老师做得不一样嘛”。
不少父母以为从“无”到“有”地做出一件泥塑作品就是培养了创造力,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很多在大人的指导下
的泥塑作品缺乏孩子的个人面貌,看不出孩子的情感与体验。这主要是因为大人把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要求一概而论地把它移植到孩子的泥塑创造上,忽视了孩子的个性。
误区四:重视创作的结果
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都十分注重孩子在泥塑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但衡量的标准很单一,往往是孩子会做什么,做得像不像,是否合乎规范。
实际上陶艺作品不像数、理、化练习题只有唯一答案,它难有标准答案。欣赏一件泥塑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孩子们来说,每个作品都是特别的。
贴心贴士:学陶艺必须的工具
1、软陶:软陶是一种黏土,一种可以雕塑成型的黏土,属热固性材质,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放进电窑烘烤成型;
2、竹刀:用于刻划或切割软陶;
3、转盘:将长条形软陶盘成圆饼时使用;
4、擀面杖:将块状软陶擀成稍薄的平面状;
5、割泥线:横切软陶使之成为平整块状;
6、拉坯机:可将软陶拉出各式各样的容器造型;
7、电窑:对成型的软陶制品进行烘烤;
8、围裙:维持制作时的清洁。
陶艺课程讲义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