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乌梅丸临床新用.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乌梅丸临床新用
组成乌梅480g,细辛180g,干姜300g,黄连480g,当归120g,附子180g,花椒120g,桂枝180g,人参180g,黄柏180g。
功效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吐,甚至吐出蛔虫,手足厥冷。兼治久痢、久泻等症。
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其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为细末,加蜜制丸,9g/次,1-3次/日,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近年来,推为治疗胆道蛔虫的驰名方荆。中医所称的蛔厥证,是因脏寒蛔上入胃所致。因蛔虫原寄生肠内,今中下二焦虚寒,不能适应蛔虫生存,故逆行上窜入胃或进入胆道,发生蛔厥疼痛,见烦闷、呕吐,甚则蛔从口出;脏寒则蛔虫扰乱而腹痛时作,腹痛加剧时,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手足厥冷。本方以寒热并用,温脏安蛔为法。方中乌梅以味酸为主,酸可制蛔;细辛、花椒味辛,辛可驱蛔;黄连、黄柏味苦,苦可下蛔;五味有极酸、极辛、极苦的作用,故为主药。柯琴曾对上药的治蛔作用高度概括,“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参下”,其释义可谓简明扼要。细辛、桂枝、干姜、附子助花椒以温脏祛寒,为辅药。人参、当归益气补血并扶正,为佐药。本方立意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不但安蛔止痛,而且能安胃扶正,用治蛔厥,最为恰当。除治蛔厥外,对于久痢、胃痛、呕吐等导致四肢厥逆者,以及属足三阴虚寒杂证,均可用本方衍化治疗之,亦常奏效。
加减乌梅丸是厥阴肝经的代表方剂之一。不但能用于蛔厥证,亦能治疗内、外、妇科杂证,均有效果。本方用于胆道蛔虫症,可加入大黄以助泻下虫体;若本方去黄连、黄柏,加阿胶、黄芪、牡蛎,可用于治疗虚寒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若本方去黄连、黄柏,加人参须、海螵蛸、牡蛎,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夜尿等症。若本方加茯苓、泽泻,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见腰痛、水肿的患者。若本方加泽泻、牡蛎、茯苓、阿胶,可治疗慢性糖尿病患者。如本方去黄连、黄柏,加白芍、白术、炙甘草、通草,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亦获满意效果。如本方减黄连、黄柏,加牡蛎、茯苓,可用于治疗妇女白带证属于虚寒所致者,疗效颇佳。
现代应用
细菌性痢疾采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效果颇佳。急性细菌性痢疾:乌梅20g,花椒10g,细辛5g,黄连6g,黄柏10g,当归10g,党参5g,桂枝5g,干姜5g,熟附子6g,滑石粉lOg。水煎服,1剂/日,分2次服。慢性细菌性痢疾:寒热并用是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特点。临床所见,该病只要具有下痢脓血的实热证,又具有畏寒喜温的虚寒证,用乌梅丸温凉补泻并用,临床上亦可收到满意效果。方药:乌梅20g,细辛5g,干姜6g,当归log,党参15g,石榴皮10g,熟附子5g,木香6g,炒白术log,花椒6g,桂枝10g,黄柏10g,黄连10g,水煎2次后合并药液,分3次口服,1剂/日。
慢性结肠炎患者呈消瘦病容,大便不正常已10余年,3-4次/日,呈溏粪状,细如笔杆,大便时腹痛,便后疼痛减轻,食肥肉或油脂多的食物,大便次数则增多至6-8次。曾多方医治无效。经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投以乌梅丸治疗,5天后症状大有好转,大便时腹痛消失,大便1-2/次日,且属正常便,再服药8剂,患者食欲增加,精神旺盛,腹部舒适。又服10剂后停药。患者诉一切

乌梅丸临床新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fhrekp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