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孙玉栋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沿革
建国以后,我国先后发行了三次国债本文所指的国债未包括国外债务。
,第一次是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当时的通货膨胀,尽快恢复经济;第二次是1954—1958年连续五年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其目的主要是为“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筹措资金(见表1);第三次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急需资金,同时也为了弥补当时出现的财政赤字,我国于1981年又开始发行国债。回顾20余年的国债发行历史(见表2),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参见郭庆旺、赵志耘著《财政学》57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表1:建国后前两次国债的发行情况
年份
发行数量(亿元)
年利率(%)
占当年GDP的比重(%)
1950
1. 48(亿分)
5
1954
4
1955
4
1956
4
1957
4
1958
4
资料来源:刘溶沧、赵志耘主编:《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216页,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第一个阶段为1981—1986年。由于当时可以通过向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 所以在1986年以前,国债的发行量不是很大,年发行额都在40亿元~60亿元之间。
第二个阶段为1987—1993年。从1987年开始,国债发行额从1986年的62亿元陡增到117亿元,到1993年国债发行额达到381亿元,最高时1992年达到460亿元。这一时期国债发行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从1986年起,以前发行的国债有的开始到期要偿还,需要以新债还旧债;二是从1988年开始,财政赤字增加较快,到1993年财政赤字额同1987年相比翻了2番多;三是从1987年起,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经济建设国债发行额。
第三个阶段为1994—1997年。从1994年起,国债发行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38亿元,到1997年达到2458亿元。发行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财政赤字增加、经济建设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以后,规定中央财政不得向银行透支,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
第四个阶段为1998年以来。进入1998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不景气状况,为了抑制通货紧缩,中央政府采取了以扩大国债发行、增加财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导致国债年发行额连创新高,2002年已突破5000亿元。
总的来看,第三次国债发行的数额基本是在逐年不断上升的。从绝对额上看,2002年的发行额已是1981年的121倍,%,应该说,增长速度还是较快的。那么,目前国债的规模是否适当? 今后国债是否还有增加的空间?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做一分析。
表2:我国1981年以来国债发行情况
年份
发行数量(亿元)
比上年增加
比上年增长%
年份
发行数量(亿元)
比上年增加
比上年增长%
1981
1992
1982
-
-
1993
-
论文—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