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之惑
“”银行间拆借市场风波过去了吗?
无论是国务院“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方向标,还是GDP增长7%的“底线思维”,政策“稳增长”意图明确。然而,%的相对高位,显示出市场对流动性仍持谨慎态度。
下一阶段,企业如何读懂流动性变局?“钱荒”风波,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
央行“模糊”调控
根据央行7月12日公布的6月金融运行数据,,比上年同期增量减少7400亿元。其中,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65亿元,同比多增700亿元。,。M2余额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4%,M1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9%。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当前货币信贷形势接受新华社采访指出,6月末M2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是存款同比增量减少,尤其是中下旬后商业银行加大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力度,适度调整了月初过快的信贷投放节奏,同业运用渠道有较大幅度收缩,减少了存款派生。
该负责人称,“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充裕的,%,超额准备金余额达到2万亿元,而通常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就比较充足。
”
央行同时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工具,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
对于央行此番“暧昧”的表态,美银美林银行中经济学家陆挺在微博上质疑:“什么叫‘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央行应该给个说法。”
央行货币政策的“模糊”调控,市场态度仍以揣测、观望为主。多数观点认为,一份明确传达政策意图的声明对于引导市场预期、遏制市场波动以及避免资金囤积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非在监管层和市场之间再创造一个“信息鸿沟”。
此前,由于央行收紧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政策意图,自6月以来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大幅度降低,导致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然而,随着央行意识到流动性维持平稳格局才最有利于调结构与稳增长,在央行态度的转变下,银行间流动性收紧对于短期利率的脉冲式影响趋弱。进入7月以来,利率水平一度显著回落。而近期,在到期央票和拍卖财政存款注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央行公开市场仍继续零操作,流露出放松流动性的迹象。由此,大部分机构认为流动性风波或接近尾声,银行间流动性回归,未来6月“钱荒”局面不会重现。
流动性管理大考
6月24日、25日,央行在其网站先后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和《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新闻稿,强调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仍较为充裕,央行也会继续提供流动性支持以维护市场稳定,但商业银行仍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应对部分关键时点的流动性需求,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008年至今,在大量货币投放的带动下,金融机构整体的资金面比较宽松,客观上促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放松。同时,以信贷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使得中国银行业更加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包括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也都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于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在资本补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其中资本占用少的理财业务和同
流动性之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