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树池莲皆入画
风声鸟韵自成诗
风物繁华的江都
常常让后人掩卷深思
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
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明
……
目录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1
江都漆画 3
李善父子注“文选” 4
怀素与《圣母帖》 6
米芾与《露筋之碑》 7
于啸轩与微雕《赤壁夜游图》 9
吴南愚的微雕艺术 11
郑小西的微雕艺术 13
袁江、袁耀与界画《东园图》、《邗上揽胜图》 14
刘力上与国画《岱山旭日》、《荷塘清趣》 16
董恂与《甘棠小志》 18
靖本《红楼梦》 19
《三江诗选》 21
江都扬剧 23
王少堂与扬州评话 25
邵伯秧号子与 26
邵伯锣鼓小牌子 28
丁伙舞龙 29
武坚莲湘花鼓 30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享誉国内外的“江都金银摆件”被作为专用名词,被载入了《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扬州工艺美术》等专业辞籍。1994年12月,“江都金银摆件”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名录,编入电子图书《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2008年6月,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载:江苏邗江(时为江都)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有‘广陵王玺’金印和十余件制作非常精细的小金饰件。从这些出土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诸如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银细工工艺已十分成熟。
唐代是我国金银制作的繁荣时期,当时的扬州已成为金银的贸易中心。这从杜牧在《扬州三首》诗中所作“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等诗句中就可见一斑。其“九里十三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之说,更是在盛赞扬州装饰之美,也凸现了扬州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在当时的突出地位。
2008年11月,南京长千寺地宫惊现七宝阿育王塔,这是佛教圣物,其制作技艺精美绝伦,乃金银细工技艺的典范之作。其中有6处“扬州”,1处“高邮”等字样,铸明是“扬州造”等。这就进一步证明,扬州一带在宋代金银细工技艺已达到很高境界。《扬州画舫录》卷九有“翠花街,又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东巷内,肆市韶秀,货分队别,皆珠宝首饰铺也”。
上世纪70年代,国家轻工业部恢复发展出口创汇生产,江都成立了金属工艺厂,一批技艺精湛的工艺师会聚在一起,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金银首饰和金银器作品,品种有人物、动物、车船、仿古文物和杂件等。这些工艺师全面继承了我国古代金银细工传统技艺。从此,江都金银工艺开始了新的飞跃。
当时,江都的金属工艺厂还从上海聘请来30多位老艺人,其中有裘天宝银楼大师沈培坤,是著名的“人物、菩萨”师傅;有上海金属工艺二厂的名师费灿生,是名冠全国的雕銮大师。他们与本地的高手名家杜方等合作,创作了一系列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嫦娥奔月》、《金龙烟斗》、《候风地动仪》、《浑天仪》、《九龙酒具》等。
这些杰作采用传统的弹、銮、雕、镂、镶嵌、珐琅、砑光等细工技艺制作。1978年后,这些作品先后在北京、香港等地,以及日本等国进行了展览,引起中外瞩目,新一代传承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吸收了新技术,运用了新材料,在造型艺术、产品品种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鹿拉风车》、《汴河客舟》、《郑和宝船》等金银大摆件作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八骏马》、《三龙拉车》等作品则获得了轻工业部优秀产品奖。
2008年11月为这一传统特色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学斌被认定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学斌是传承发展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也屡获奖项,2003年,方学斌在扬州成功地举办了他的个人金属艺术展。后来,他应新加坡唐城坊手工艺品艺术中心邀请,赴新参加了工艺美术精品展,受到当地各界人士赞誉。
如今,以江都方源金属艺术研究所和方学斌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一批年轻的金银细工艺师,拓展思路,不断进取,又将金属工艺的古老技艺运用到了多种公共环境和家具装饰以及乐器、文具等领域,为传承发展传统特色技艺进行着不懈努力。相信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更加灿烂辉煌。
江都漆画
江都漆画是传统绘画艺术和古老髹漆技艺完美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民间美术。江都漆画自古以来,自成体系,别具风格。
《》中记载:“漆箧漆后描金或浅刻,多用木坯施以瓦灰细工漆制屏联摹刻名人书画,嵌以螺钿,漆工亦精良。”可见古时江都县的漆画制作运用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刻漆、雕填、彩绘等5门类技艺已相当纯熟。
江都漆画传承了古代彩绘漆画的全部技艺,同时又把彩绘漆画从单纯装饰美化漆器转化为以欣赏审美为主要目的的工艺美术精品,实现了从重物质价值到重精神价值的嬗变。江都漆画具有“润、雅、彩、美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扬州江都区丁沟中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