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中的苦闷与挣扎
摘要:《在酒楼上》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小说采用封闭的对话形式,在一个狭小的酒楼上,借心灵不同侧面的自我对话和相互驳难中挖掘出“灵魂的深”,表现了“五四”运动落潮后,在旧的已经打碎,而“新的”却还没有建立的新旧交替时期,中国的部分已经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绝望,在苦闷彷徨中挣扎的困境。文中两个主人公:“我”和吕纬甫,都曾脱胎于新思潮,步入中年后却都成了那个时代的“多余人”。读《在酒楼上》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对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的肯定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的惋惜、感叹!
关键词:《在酒楼上》吕维甫知识分子苦闷清醒希冀
《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周作人誉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辛亥革命后以及“五四”运动落潮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反封建战士的英姿现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于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然而,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坟? 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在屡遭挫折后变得一蹶不振,由于“心死”而背弃了原有的理想和斗志,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变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青年吕纬甫和“我”一起当教员时,教授的是“ABCD”,而现在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依然是“子曰诗云”,“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老子让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当年的一腔热血已变成了满腹无奈和随便。在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前,既无力改变社会现实,也无力改变人们守旧的思想,就只能随遇而安了。如今他觉得做了一些事都无聊,人也变得麻木,正如他自己说:“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这是他的人生行动在失败后消沉、颓唐的具体体现。在短短一席交谈中,“无聊”一词吕纬甫共说了六次之多。另外吕纬甫的话中还有几个高频词:“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们看小说在临近结尾时的对话:“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这段对话可以透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心态,就是碰壁后的迷茫。知识分子在觉醒后却找不到出路,处处碰壁,不知该向何处去,只留下了苦闷,彷徨和迷惘。
吕纬甫这种转变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吕纬甫的遭遇和他对现实的态度,可以看出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正如鲁迅在《两地书?二九》中所说:
“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于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吕纬甫的自白“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
绝境中的苦闷与挣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