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政策变化的原因:
日本侵略的扩大严重影响英美和国民党政权的利益;
国民党内部分化瓦解,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可能导致国民党的分裂;
人民抗日要求的高涨;
红军军事威胁的解除;
蒋介石的民族立场。
“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
“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
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
“任何国家要来侵扰我们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我们绝对不订立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协定,并绝对不容忍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事实。”(蒋:《外交之限度与组织国防会议之意义》)
“遇有领土主权被侵害之事实发生,如用尽政治方法而无效,危及国家民族之根本生存时,则必出以最后牺牲之决心,绝无丝毫犹豫之余地。”( 《全会宣言》)
外交上:争取国际援助,特别是苏联。
经济上:币制改革,筹备财源。
交通上:迅速修通粤汉、浙赣铁路,延伸陇海铁路。新建桂越、甘新、川康等战略公路。
军事上:于京沪杭一线修建国防工事,整编军队,征集新兵。
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二、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与谈判
1、国民党与苏联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接触
国民党的基本立场:“溶共”
1936年春:邓文仪武官)——王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2、国民党与中共的联络
(1)通过宋庆龄与中共中央的联络
蒋介石---宋子文---宋庆龄---董健吾(上海圣彼得教堂牧师)
共同的结果:地方士绅反对,政府或军阀站在地主一方。
三星学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
(2)与中共北方局的联络
周小舟(中共党北平市委宣传部长)与曾养甫(铁道部常务次长)
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