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许知远马东罗振宇-关心下一代工作.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社会心理】
许知远、马东、罗振宇:
文化商人贩卖的不同社会情绪
(一院钟晓莹推荐,2017年9月14日)

推荐理由:知乎上有一个很出名的问题与回答——“文盲与文化人的区别在哪里?”文盲就是看到什么就自以为是很懂的样子,文化人就是即使看过很多书研究过很多理论与实验,也只会谦虚回答你,这个我不在行。我想这个回答就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切入点。
许知远在《十三邀》上与马东的“尬聊”毫无疑问成为了前两周文化界最大的热点,以自恋的“知识分子”PK“大众文化”的面目在公共舆论中发酵。然而,许知远与马东并没有本质的对立,他们都是文化商人,就连《十三邀》上不合时宜的“尬”,也是文化工业销路的一策略。在本文作者看来,许知远的矫情、马东的松弛和罗振宇焦虑,所代表的是这个时代不同的社会情绪,有的情绪畅销,有的情绪曾经畅销而如今滞销。这是一个焦虑与松弛共存的时代,许知远喋喋不休地纳喀索斯式提问方式不合时宜的拧巴,成为一种矫情。要告别焦虑的人,视矫情为一种无用的、软弱的絮絮叨叨,而要活得松弛的人,则视矫情为一种排山倒海的丧。
自诩为通俗知识分子,也曾在世纪初写就畅销青春读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或许没想到会因一档网络访谈节目而被如今的年轻人“围攻”。无论是娴熟运用文化研究术语和思辨传统进行的花样剖析,还是参和着对其泡面发型、油腻面庞审美无能的直白反对,他面临的窘境应了一句老话:“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云知道(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组合出山之时,许知远也倾倒过一帮少男少女,书一版又再版。而如今迷倒青年人的,似乎是他的访谈对象罗振宇和马东,一手高流量、一手高估值,名利两不误。在轮流转的人气风水背后,则是不同社会情绪所能燃起的
“购买”欲望——显然许知远式的“矫情”成了滞销货。
《十三邀》,一场奇特的情迷意合
对于许知远和马东的对话,批评者们认为是因“自恋”而造就的“尴尬”,是“知识系统腹泻”导致的不知所云,是一个旁观者对行动者的毫无共情的偏见。口诛笔伐背后,肯定有许知远的粉丝在为偶像辩解,毕竟这番批评与他以往的形象相去甚远——“尴尬”可被视为不合时宜、众浊我清的批评姿态,“腹泻”则是缠绵致密笔触下的抒发幽思、神会智者,而许知远也在行动着,近年来拿了风投创了业,也拓展了公共话语空间。
但批评者们本身,也已成为《十三邀》取得市场成功、在文化工业链条顺利运转的重要一环,毕竟这场“黑红”不是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而是早已暗埋的草蛇灰线。许知远的人设是“偏见”,这意味着访谈并非为了倾听被访谈者的声音,而是为了将不同的“偏见”并置。当“偏见”双方寻求共识、和解或对偏见避而不谈时,冲突会被搁置,一片和风细雨。而当任何一方抱持固有立场、不愿回避冲突时,剧情就会以一种尴尬的戏剧性方式展开。
正因如此,我们很难轻松地说,许知远的“被怼”是新的媒介权力的转移,因为《十三邀》本身就是文化资本拥有者轻松、以玩票性姿态占据新媒体平台的表征。许知远不需要是个好的提问者或倾听者,也不需要对新的媒体表达方式有太多迎合,但依然能够与节目共赴或大或小的共赢。自带流量者并不惧怕骂声
——只要不破人设,骂声没有风险,只会带来更多流量。
生于一九七六,成名于二十一世纪初,但许知远的心灵结构却一直停留在八十年代,那是一个告别革命、拒斥历史、试图重新书写历史预言的年代。

许知远马东罗振宇-关心下一代工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65369829
  • 文件大小193 KB
  • 时间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