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集:许知远对话马东
整理/腾讯新闻十三邀这是我们为读者精选挑选的完整版十大推荐看点,如果你时间有限,可以先睹为快。当然,如果你慷低有闲,也可以直接拉到最下方~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许知远:怎么形容当时的时代脉搏?2013年的时当然看到的都是精致的。
许知远:我当然明白你的意思。
马东:但是我们不能把它误认为那是世界的真相,因为其实世界是那95%的人是主体。
你是那5%还是95%?
马东: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这95%的人每一个人今天都有了一个自媒体的权利,而且有了技术通道。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你就不应该知道他们,你自己是5%,你就关注你们那概就足够了,那以前在大家都不认字的时代和技术没有进步的时代,这个就自然分化了。
许老师,你的问題就是,你属于那概。那剩下的95%就不应该被你看见。
娱乐有高下之分吗?
马东: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实是沉淀的结果。文化从来都不是目的,文化是一个结果,把文化当做目的去追求,是崇高的,但是本末倒置的。京剧很美,但是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德华和周杰伦。
许知远:对,那个时代的。
马东:对,他万人空巷,你说他在那个年代是粗鄙的还是精致的?它高度程式化以后被精致了,也就失去了活力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娱乐、形式,本质上都一样。
许知远:所以你觉得英国人看莎士比亚剧的那种娱乐,比如跟现在人看《奇葩说》年轻人,这种是没有区别的,没有高下之分的?有吗?
(马东楞了一下,但很快笑了)马东:当然没有。只是,在莎士比亚那个年代,莎士比亚只是其中一个剧作家,他是成功的。他们一群辩手,但是只是他的作品更好,穿过了岁月留到了今天。白也是这样,那时候人人写诗,因为科举核心就是写诗,考的就是写诗,只要你认字你就写诗,只是他更好,所以留到了今天,但是不是人人都是白,而人们对白,对柳永的喜爱,跟人们今天对高晓松的喜爱没有差异。
《十三邀》是给70后看的节目?
许知远:你做《奇葩说》是真的跟他们打成一片了吗?你真跟他们这么密切地接触的时候,你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对他们的理解是?
马东:我的工作团队是90后为主,我不是刻意要去密切接触。我现在也接触很多判断很多项目,然后这项目你一听说是70后的人在作主,80后的人在做执行,然后在做一个90后的节目,你就觉得这个事有点……(不靠谱)
(全场陷入5秒钟诡异的尴尬)许知远:我们的节目就是这样的,对。
马东:所以其实,你们的节目就是给70后看的。
许知远:我们制片人伦是1968年跟你一样大。
马东:真的,我觉得能看许知远的,肯定岁数小不了。
90后本质上跟我们没有不一样许知远:1990年之后这批人他们特征是什么?
马东: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太一样的。其实他们所关心的事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语境不一样,就是他们用的语言和描述方式不一样。因为中国三十年的变化是别人两到三百年,所以其实代差对于年轻人来说,你就是古人,就等于他的父母比他大一百岁,你知道吗?所以他怎么交流?你就是比他大一百岁,所以你也不知道他说什么,他也不知道你说什么,所以他就懒得跟你说。
许知远:但我就觉得跟人群中的每个人谈话,包括公司里的每个小孩子,他们的语言都是千篇一律的。
马东:不是,是你看到是他们说的一样的,而我看到
《十三邀》第一集:许知远对话马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