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联常识浅探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瑰宝的对联,在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闪亮登场,出现在包括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的8份试卷中,之后的几年高考中对联又以各种形式频频出现在了高考试卷中。下面仅从几个方面简要谈谈应对高考应具备的对联基本常识。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由于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到了五代,人们就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来代替桃符。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明代,才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用红纸写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盛极一时。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持着贴对联的风俗。
由于对联的起源与近体诗有关,所以近体诗当中的对句也可看成是对联,因此有人说对联是可以张贴的诗。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
要想学会对对联,就要在了解对联的一些声律启蒙知识的同时,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当然,也有为了造成某种特殊效果上下联字数不等的对联。袁世凯死后,当时有位四川文人给他写了副挽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作者是想要造成一种特殊效果,即“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像这种上下联字数不相等的对联是极个别的,在考试时我们不能效法。
2.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古人所说的虚对虚,实对实。
3. 平仄相反,仄起平收。“仄起平收”是对联的传统习惯,读起来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也是判定一副对联谁是上、下联的最简捷方法。
4. 要内容相关,但不重复。内容相关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上下联内容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例如,在做2004年高考题时,有位同学给“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这个上联对了这样一个下联“禽不如兽不如禽兽不如”,别的不论,这上下联的内容和格调来说就难以合拍,没有一个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像这样对出的对联是不会得分的。对联的立意或山水景物,或军事战争,或商贾贸易,或求学应考,或怀古咏史等,中心必须明确且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较难把握,希望同学们予以注意。
5. 上、下联不要重复用字。就是上联用过的字,下联就不要再用了。此外,张贴的对联,传统做法是直写竖贴,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不能颠倒。横批的书写顺序也是自右而左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学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有很多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如,同学们随口就有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像这样
高考对联常识浅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