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重点总结
1、古代公文文种:
(1)誓:是出兵征伐时(交战前)宣布的誓师动员令。
(2)令:上古时期,只有国君对大臣的言辞称令,到秦代,把皇后、太子对下属的文稿称为令,汉代,诸侯王下达的文稿称为令,再以后,天子诸臣都可使用。
(3)制书:是皇帝颁布的有关制度方面的文书。制书与诏的区别:“诏”也是一种公文文种,它是一种指令性的文书,凡皇帝颁布不属于重大制度的文书都用诏,诏的分量不如制,但是诏比制用途广泛。
(4)告谕:古代公文名称,用于发布命令,使人知晓,明确。区别玺书与上书:玺书属于下行文,上书属于上行文,是大臣给皇帝、诸侯王的奏疏
(5)疏:古代公文名称,是古代大臣上给帝王论政事、提意见的文书。也称“奏疏”,由汉文帝开始
(6)议:古代公文文种,在古代,国家有大事,必集群臣于朝廷之上议论,往来辩驳。以此来确定处理事情的事宜、方案叫“议”。
(7)檄:古代公文文种。檄本是军用公文,但也通用于政治。
(8)教:是上级官僚对下级或百姓的一种告谕性文书。
(9)表:是古代公文文种,大臣写给国君的上行文。是大臣表示对国君的忠诚、希望、陈说政治的诉求与愿望,其内容往往是议论和叙事,有时也带有抒情。
(10)封事:奏疏的一种,涉及机密之事,用囊密封呈进。故曰封事。
(11)札子:公文名称,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榜子,宋人称札子,凡百官上殿奏事或官吏向长官进言议事通常用札子。
(12)敕:古代公文文种,属于下行文,主要起到使人警饬,不敢怠慢的作用。
2、古代公文基本常识:
(1)《尚书》是第一部公文总集。
(2)《秦誓》有别于《汤誓》,后者乃出兵前的动员令,这是“誓告群臣之词”,有述往戎来之作用。
(3)谥法: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这种制度称为“谥法”。
(4)《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本文在章法上,发端即表明看法,提出了全篇的总观点,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表现方法,开公文“片言居要”写法的先河。
(5)汉定礼仪,则有四品:章、表、奏、议。言“上书”或“上疏”者,乃四品之总括。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6)曹操的三篇令分别为《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
(7)遗诏:古代帝王临终时留给后世的遗嘱,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诏告群臣百姓的,一种是诏敕嗣君的。
(8)《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的作者是骆宾王。
(9)《废职田议》中职田的意思:即职分田。北魏至明初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做俸禄的公田。(10)《置三司使诏》中的三司分别指:盐铁、度支、户部三司。
(11)“六部”分别指:吏、户、礼、兵、刑、工。(12)《论积贮疏》的作者是贾谊
3、几个问题
(1)考虑选才应该唯才是举还是选择品德兼备的?
“伯乐相马”,当以德才兼备者为最佳,但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面对“德”与“才”不兼备时到底是以德为先还是唯才是举,自古多少英雄豪杰都各有高论,如管仲、司马光、康熙等都推崇以德为先,而刘邦、曹操、陆贽等则赞同唯才是举。真可谓是莫衷一是,各有各的看法和道理。请看他们的观点: 正方观点:以德为先企业在选人时,老板们往往考虑最多的这个人的品性如何。品性即为其品德和性格,若一个人品德不正,能力越强,反而越容易坏事。企业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团队成员的品性
古代公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