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拉松的寂寞之旅.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拉松的寂寞之旅
曾有时尚类媒体排出男人一生中必须挑战的10件事,马拉松赫然在列。那个年代跑完全程,还算罕见的挑战。10年前谁能想到,2014年的北京马拉松居然火到要摇号报名;更想不到的是,重度雾霾也丝毫没有阻止奔跑的步伐,即使戴上口罩,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尽管这违背了健康初衷,但是,马拉松从来就不是一个保健话题。2500多年前,,是为了送信,跑完倒地而亡。
马拉松是个严肃的社会话题,关乎情绪,关乎命运,关乎意义。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所谓减肥而迈开双腿的。一旦参与那个征程,就意味着几乎每天雷打不动地跑10公里。跑步最大的敌人,不是身体的疲惫,而是心理的寂寞。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变化,不断地重复枯燥。但是,仅就减肥这个初级理由,会让人不断奔跑?节食和药物难道不是更省事?马拉松的兴起,或许潜藏着深层次的社会因素。
美国精神和行为神经学教授安东尼在《焦虑缠身》中写到,世界上约有1/3的人时不时感到惊恐和焦虑,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增长。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为吃饱而操心时,更多花样的愁绪,却如同潮水一样席卷而来。再安逸的日子,再成功的人士,也总有一款焦虑适合你。
这种焦虑情绪,需要转移途径。长距离奔跑,应运而生。从唯物史观的眼光看,这不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情绪的一轮爆发。
不过,历史说起来总是宏观而面目模糊。具体到个人,庸庸碌碌一整天后,会不会颓然地发现一事无成?个人作为零件生存于高度分工的社会里,存在感在哪里?那么,换上跑鞋,来上10公里。至于跑后的快感――体内分泌出的内啡肽、多巴胺,以及无可比拟的“政治正确”的道德优势,必将完胜焦虑治愈物――酒精、烟草和高能食物。身体疲乏的满足感、区别于众生的心理优势以及浓烈的自我存在感,将无处不在的焦虑消解得一干二净。
马拉松的流行,还因其有着强烈的心理暗示效果,以及刻板的自控训练,这些都契合了信息社会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主人的愿望,成为自我励志的标签。人们会暗示自己:既然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这也许就是马拉松越来越受社会各阶层人们欢迎的缘故。
马拉松是少数无须分出胜负的运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赛节奏。如果放弃节奏,非与他人一决高下,恐怕只有呼吸紊乱、中途退赛的结局。自己和自己比,做自己的PB(Personal Best),才是马拉松的精髓。“不怕慢,就怕站”,这句马拉松爱好者的俗语放在职场,也很适用。于是,马拉松强调的自我超越,成为人们在社会奋斗中新的参照物。人们不必再挤在一种评价体系内一决高下;突破自我即为成功,这种心态,反而有利于社会有序进步。
自我宽慰、自我说服、自我突破,这些在日常的刻板训练中养成的习惯,终于变成人生碰到障碍时下意识的本能反应。在人生每个难熬的关口,跑步中不断训练的那套说服术终于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自己不断说服自己再坚持
“最后1公里”,一个“最后”连着一个“最后”。强健的大脑不断欺骗脆弱的肉体,终于,磕磕绊绊地度过貌似很难跨越的障碍。
没有谁,哪怕是天才选手,能一脸光

马拉松的寂寞之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