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辫子”意象初探
作者简介:梁艳(1990-),女,籍贯河南省卫辉市,现为新疆师范大学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鲁迅作品中浮现出许多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社会共性,更代表作者对周围世界的情感看法。从日常生活中的“辫子”意象出发,探讨其蕴寓在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辫子”意象;文化内涵
前言: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加以自身的生命体验,为我们描摹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众的生存状态:知识分子理想但彷徨无措,农民群众朴实但愚昧守旧。鲁迅在作品集里从不同于其他作家的角度批判和反思了国民性和传统文化,本文从鲁迅小说中的“辫子”意象出发,初探其蕴寓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辫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古人认为,头发是人身体最接近上天的部分,是灵魂的所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中,孝是衡量人品格的重要标准,头发则被认为是孝的标志。因此,统治者常将头发剃去的髡刑作为对罪犯的惩罚。各朝代的发式仅是人们之间的约定俗成,自清入关推行“剃发令”,辫子便有了政治意义。“满族统治者推行‘?发垂辫’和‘?发易服’的过程,就是一个避免本民族被汉族同化,强化本族成员自我意识的过程,也是迫使其他民族向满族认同,从心理上征服各民族的过程。
”[2]清朝政府用血逐渐将汉民族精神同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到了近代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用蓄发作为抗争清政府的手段,维新变法倡导国民剪辫,辛亥革命才有了剪辫的行动。一条辫子扯出了近代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和辛酸史。
二、鲁迅小说视野中的“辫子”意象
“辫子”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隐性出现,最初追溯至《怀旧》,从一个孩童的视角看辛亥革命在乡村引起的恐慌,其中长毛即太平军起义在民间流传的恐怖情节,说明群众将革命和太平军等同,和革命存在在隔膜。从《怀旧》到后来的文学创作,鲁迅曾多次提及“辫子”,这在《呐喊》集中体现在:《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本节按照小说主人公分为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众两类阐释。
(一)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辫子”的烦恼是浸透着鲁迅深刻的生命体验的。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受到辫子带来的耻辱,因此成为江南班里第一个剪辫明志的。在故乡他在人们的鉴赏和不屑中毅然决定不戴假辫。这些经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材料。在小说里,知识分子可分两类:一是进步知识分子N先生,一是浸润着传统思想的假洋鬼子。
《头发的故事》[3]讲述N先生在双十节以“辫子”为线索对辛亥革命进行了评价和反思。关于这篇小说,鲁迅曾说:“我才知道虽然已是民国九年,而有些人之嫉视剪发的女子,竟和清朝末年之嫉视剪发的男子相同……于是乎‘感慨系之矣’了,随口呻吟了一篇《头发的故事》。
”[4]小说借N先生总结了民国建立后生活发生的变化:剃发的N先生再也不会被笑骂,这于他精神是轻松的。但却陷入另一个精神危机:这好处也是不彻底的,剪发的女人考不进学校或被学校除名,只能留发嫁为人妇,流血的革命竟悲哀的没涉及到女子剪发的解放。由此,鲁迅提出了对发动革命建立民国的质疑。
《阿Q正传》[3]中的假洋鬼子是留学生,他的辫子是在酒醉后被人给剪去的,他的家庭显然不能接受: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假洋鬼子借剪辫在革命中逐渐
鲁迅小说中“辫子”意象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