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叶文:从虹桥看《清明上河图》.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历史网络教研共同体:史学阅读与教师成长 从虹桥看《清明上河图》 昆山市锦溪中学叶文从虹桥看《清明上河图》【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一幅传世风俗画。画中横跨在汴河之上的桥梁后世称为虹桥,其位于全画的中心,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场景于此展开。以虹桥为视角,使学生对虹桥背后反映的北宋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深化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教师讲述:有河就离不开桥。汴河是北宋时期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宋都东京。架临河上的一座桥梁称为虹桥。它是《清明上河图》的“画眼”所在,张择端精心设计和营造的审美高潮,也正是在这里展开。实际上,图中的这座桥本名“上土桥”,虹桥是后来改的名称。那么,桥名更改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图画以及给出的材料进行思考。《清明上河图》(宋本)虹桥材料呈现:自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1],宛如飞虹。——(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河道》 教师设问:虹桥得名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没有立柱支撑,架于河上,像彩虹一样。)教师讲述:虹桥的得名正是由于其外形像彩虹,这种形状的桥最早出现在山东青州。青州城西南山区有一河,跨河桥梁原是有桥桩的平桥,但每逢雨季,山水暴涨,冲击桥桩,使得桥梁一毁再毁,令地方官束手无策。问题最后在青州牢城的一个狱卒手上得到解决。材料呈现:会得牢城狱卒[1],有智思,累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载,桥不复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事志》教师设问:(1)狱卒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参考答案:由立柱平桥改为无柱飞桥。)(2)采取这种办法后是否解决了问题?(参考答案:有效解决了桥梁一再损毁的问题。) 教师讲述:起初,在汴河上所建的也是这种有桥柱的平桥。前面也提到这种桥的弊端,有鉴于此,青州“飞桥”问世后,宋廷决定在汴河上修筑虹桥。可惜,负责实施的官员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头脑,只看到这种桥造价是平桥三倍,而不去计算桥毁船沉造成的损失,导致造桥计划搁置。教师继续讲述:造桥计划的重启得益于一位叫陈希亮的官员。此人曾在宿州做官,宿州正临汴河,自然免不了要架设桥梁。他敏锐地感觉到,造价上虹桥虽然是平桥的三倍,但无论是算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这价钱都绝对值得。于是他率先仿照青州“飞桥”,在汴河上修造了第一座虹桥。虹桥修筑后,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材料呈现:材料一国家漕运[1],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2]六百万石[3],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专运粳米,兼以小麦,此乃太仓蓄积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太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元)脱脱等撰:《宋史·河渠志》材料二何飞梁之新迁,患横舟之触柱。——(宋)杨侃:《皇畿赋》 教师设问:修筑虹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哪些?(参考答案:保障国家漕运的顺利运转;减少船撞桥柱的隐患。)教师讲述:从材料可以看出,东京的物质生命线是汴河一线。虹桥落成之后,汴河水势均匀,河道通畅,从而保证漕船能够迅速安全地抵达京师。汴河漕运变得发达起来。

叶文:从虹桥看《清明上河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inshengwencai
  • 文件大小1.30 MB
  • 时间201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