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平鼓”舞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古代又称“唱绳” ,历史悠久,源远流
长。因鼓面常常书写“天下太平”四个字,所以人们鼓是河
北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舞种,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逐渐活跃起来, 并于 2005 年成功申请了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舞太平”以抚宁太平鼓为元素,运用现代编排技法和手段,改变
传统的创作思维、结构方式,发现其原生态动作融入现代元素的可能性,使舞蹈更适合现代
审美和大众的欣赏水平,也使抚宁太平鼓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色展现出来。
【关键词】抚宁太平鼓;风格特点;传统元素;编创技法
基金项目:本文为燕山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
中的实践与创新课题成果。
一、太平鼓的历史概述
“太平鼓”舞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古代又称“唱绳”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距今至少两千余年的历史。鼓面蒙有羊皮或牛皮纸,在鼓面上配有牡丹图案或写有“天下太
平”,鼓柄下端拴有铁环。打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在民间有“铁环震响
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的记载。
太平鼓由“ ?@鼓”“ ?@扇舞”到“太平鼓舞” ,经过汉、唐、五代十国、宋、元,到明清
时达到兴盛时期,最早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的单鼓,是满族祭祀、祈福、驱邪、庆喜
的歌舞形式。秦汉时期,单鼓被称为“腊鼓” ,旨在“驱疫” 。南朝时期,太平鼓主要是祈求
安福、驱邪免灾的功能。明代,民间己经开始把这种单面鼓应用于群众娱乐活动当中,并将
其定名为“太平鼓” 。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技艺日趋成熟,舞打结合,同时也夹杂
着民间小调,形式自由、多样。新中国成立之后多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
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
平”之意。
太平鼓,从制作工艺到与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
能,而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由于各
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表演形式,应用场合,音乐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
差异,而且名称也各不相同,因此,太平鼓在我鼓
就是其中之一。
二、抚宁太平鼓的基本特点
抚宁太平鼓至今已有 1300 年的历史, 古代时是妇女专用的鼓舞, 所以在群众中有 “千年
鼓韵,妇女绝学”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流传、发展,在民族习俗,表演形式以及舞蹈动作中
都形成了抚宁太平鼓的基本特征。伴随民俗活动与发展、完善而形成的对民族习俗的依存性
以及母女、婆媳、邻里多元传承的特征,其动律特点主要以扭、颤和耸肩为主,动作模拟生
活中的劳动形象,在表演时,不受场地、气候、服装、经济条件的限制。从类别上抚宁太平
鼓可分为太平鼓演奏和舞蹈两大部分,在鼓点特点和动律特点上独具风格。
(一)鼓点特点。太平鼓的演奏由于部位不同,基本可分为鼓心、鼓边、鼓环等八种,
演奏方法有独奏、重奏、对奏等 20 余种。两个以上不同形制的鼓又可奏出多种交替的节奏。
太平鼓的鼓点包括平鼓点、单鼓沿、双鼓沿、弹棉花、磕苏子、翻锅盖等四十余种。例如:
平鼓点:
“鼓舞太平”创作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