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逆针灸”溯源.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摘要: 通过检索 1000 部中国古代医籍并结合相关资料, 对“逆针灸” 及古代医家对逆针灸的
认识进行了考证,指出古人因人因地制宜在适当时机应用逆针灸方法“治未病”的思想对现
代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逆针灸;治未病;溯源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717(2009)06-1205-02
“逆针灸” 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 扶助正气,
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
延年的目的, 是一种更加注重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与利用的方法。 “逆针灸” 是我国古代 “治未
病”的主要防病保健手段之一,至今还以其独特的疗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今应用《中华
医典》 软件对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 1000 部进行了检索, 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对“逆
针灸”做一粗浅考证。
1 “逆针灸”的理论渊源
“逆针灸”是后世根据《内经》 “治未病”原则,结合经络腧穴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极具针
灸特色的扶助正气的具体方法。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即:“是故圣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一般认为“治未病”应有下面 3 个涵义:①
保健强身、未病先防,主要是针对健康的未病态。②早期治疗:指有发病征兆时马上采取早
期治疗的手段。主要针对的是潜病和前病未病态。③已病防变:指应掌握疾病的传变倾向,
预先防治,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此应属于传变未病态。
应用针灸的方法来治未病又被称为“逆针灸” 。《灵枢 ?官能》中指出: “是故上工之取气
也,乃救其萌芽 ,,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 ”邪气初客,未病之病,名
日萌芽,上工知之。谓知邪气,处气处于皮肤脉肉筋骨所在,守其空穴门户疗之 ( 隋 ?《黄帝
内经太素 ?卷第十九 ?设方 ?知官能》 ) 。明 ?汪机 《外科理例 ?卷一 ?针法总论五十一》 :“大抵用
针迎而夺之。顺而取之。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 ”《素问 ?
遗篇 ?刺法论》中记载了为防邪气侵犯脏腑,可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并认为: “是故刺
法有全神养真之旨, 亦法有修真之道, 非治疾也, 故要修养和神也” 。因此预先针刺 ( 逆针灸 )
的目的是以期 “补神固振, 神气不散, 神守不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衡阴阳
的潜力,去应对内外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防治疾病并保持健康。
2 “逆灸”“逆针灸”的词语考证

 “逆灸”一词的出现东晋 ?《范汪方》首提“逆灸”一词。 《范汪方》 ( 又作《范东阳
方》、 范东阳杂药方》 ) 是东晋时范汪集前人经验和自己的体会撰写而成, 是唐以前集方最丰
富者,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 、《医心方》等。日本 ?丹波康赖《医心方 ?卷第十一 ?
治霍乱方第一》中记载: “今按《范汪方》 :凡得霍乱,灸之或时虽未瘥,终无死忧,不可不
逆灸。”
 “逆针灸”一词的出现“逆针灸”一词首见于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五 ?
养小儿候》:“新生无疾,慎不

“逆针灸”溯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sheng191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8-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