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树王》
高一(2)班
于子豪
《树王》是阿城的小说。先来谈谈作者,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1949年于北京。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年代后定居美国,仍有不少杂感和散文作品发表,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
本文讲述的是文革时代,一群知青下乡——这里是一个小山沟,把没用的树砍掉,种上有用的树。这篇小说讲述的就是在砍树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包括树王——一群知青误以为是那棵大树,其实是那位老兵肖疙瘩。一个与大自然相依为命,试图千方百计保护“树王”的肖疙瘩,在无法营救即将被砍的“树王”时因病而死。肖疙瘩是这篇文章的一大中心,除此之外还有李立、六爪。总而言之,这篇小说是关于“寻根”。
经典语录摘录与点评
知青中,李立是好读书的人。行李中便有一只大木箱,里面都是他的书。这只木箱,要四个人才移得动。大家因都是上过学的,所以便对这只木箱有敬意,极小心地抬,嘴里互相嘱咐着:“小心!小心!”移至车厢边,下边只站着一个肖疙瘩,大家于是叫:“再来三个人!”还未等另外三个人过来,那书箱却像自己走到肖疙瘩肩上,肖疙瘩一只手扶着,上身略歪,脚连着走开了。大家都呆了,提着一颗心。待肖疙瘩走到草房前要下肩时,大家又一齐叫起来: “小心!”肖疙瘩似无所闻,另一只手扶上去,肩略一颠,腿屈下,双手把书箱稳稳放在地下。
点评:这是对肖疙瘩的一段描写,我读到这段后,马上便对肖疙瘩起了敬意。毋庸置疑,是因为作者那如火纯清的笔法,写下了一个力冲斗牛的肖疙瘩。用了对比,三四个人与一人,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肖疙瘩的力大。
早上远远望见的那棵独独的树,原来竟是百米高的一擎天伞。枝枝权权蔓延开去,遮住一亩大小的地方。大家呆呆地慢慢移上前去,用手摸一摸树干。树皮一点不老,指甲便划得出嫩绿,手摸上去又温温的似乎一跳一跳,令人疑心这树有脉:李立围树走了一圈,忽然狂喊一声: “树王就是它,不是人!”大家张了嘴,又抬头望树上。树叶密密层层,风吹来,先是一边晃动,慢慢才动到另一边:叶间闪出一些空隙,天在其中蓝得发黑。又有阳光渗下无数斑点,似万只眼睛在眨。
点评:当我看到这文字时我根本无法想象这树是该有多大,会有多大。在仔细想想,才能想象出大概的样子来。“一亩”实在是太大了,但是“树皮一点不老,指甲便划得出嫩绿,手摸上去又温温的似乎一跳一跳,令人疑心这树有脉”让我大吃一惊。我在琢磨作者到底在写什么,想写什么。我无法得知,只能表示深深的疑问和由心的赞叹。
忽然六爪尖声叫起来: “呀!麂子!麂子!”我急忙向火中用眼搜寻,便见如同白昼的山顶,极小的一只麂子箭一般冲来冲去,时时腾跃起来,半空中划一道弧,刚一落地,又扭身箭一样地跑。队上的人这时都发现了这只麂子,发一片喊声,与热气一道升上去散开。火将山顶渐渐围满,麂子终于不动,慢慢跪了前腿,头垂下去。大家屏住气,最后看一眼那麂子,不料那生灵突然将身耸起,头昂得与脖子成一竖直线,又慢慢将前腿抬起
读书报告之《树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