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变通,做一个智慧的教师》专题讲座
主讲:吕阳洪
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毕业那年,老师站在讲台上,只问了三个问题!意义相当之深刻。值得好好反省一下。
其一,“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珠穆朗玛峰!”老师追问:“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在黑板上写:“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其二,“有人要烧壶开水,等生好火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大家一听,表示佩服。
其三,“古代有一人,想学立身的本领。经过反复比较,决心去学屠龙之技。他拜名师,日夜苦练,终有所成。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兴致勃勃,说他能成为英雄、明星,受世人崇拜。老师摇头:“这个人一定会潦倒一生,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龙。童孩们,好好想想吧,下课。”
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就是要教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要积极“变通”,看到事物的对立面,要会逆向思维,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是一位好老师,他善于融深刻的哲理与故事。
“灵活变通”——领悟,深化,成就。
当今教育发展大趋势告诉我们,不灵活不行,不变通不行。
我们往往急于求成,而套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盲目利用,牵强附会,事与愿违。
面对新事物应该重在“悟”字上下功夫。一线教师,“悟”体现于接受新理念,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归结为一点,那便是“灵活变通”。
在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上要开动脑筋,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创造不是盲目借鉴,创造不是生搬硬套,创造更不是无视原则地发挥。是有限制、有前提的行为,是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细化、系统化。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仅仅只局限于上传下达,按部就班,老是“靠”,老是“等”,教育就难脱落后的桎梏,直至被历史淘汰。由此可见,“灵活变通”是一种管理能力,更是深层含义的智慧。没有灵活变通,哪来的杜郎口模式;没有灵活变通,“EEPO”可能只是一个梦;三立模式、昌乐“271”模式.........一个个成功的范例,难道不足以令我们震惊?面对现实,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做出特色,做出成果。抓“五好工程”要灵活,搞教研教改要变通。管理、成长,又有哪一样能离开灵活变通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灵活变通的产物,“经济特区”的建立是灵活变通的精髓,“欲擒故纵”是灵活变通,“孟母择邻”、“凿壁偷光”、“围魏救赵”.........可见,一“灵活”,一“变通”,大事定矣!
“灵活变通”——涵养,风度,威望。
在班级管理中,灵活变通也有其丰富的内涵。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往往很少去深思,思考错误的根源,他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这时,我们不妨“变通”一下:客观一点、阳光一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看,您会发现,孩子们的心地是多么的善良。此时,你的理解一定是:孩子所犯的错误,其实就是一些无心之失,是多么的情有可原。毕竟,我们也年轻过,也曾经有过孩提时代的懵懂与冲动。
麦克劳德校长上小学时,因对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产生好奇,约一群小学生打死了校长家的狗。校长的处罚是,让他们画一幅狗的血管解剖图。多好的处理方式,他紧紧抓住学生犯错后的恐惧和希望被理解的心理,学生做事一定认真。此时给他一个学术上的任务,必将事半功倍。一“变通”, 老师相机而动,学生因祸得福。
“陶行知四块
灵活变通(修改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