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互助献血”
温州“血头”搭伙医院护工非法组织他人非法卖血庭审纪实
□鹿 轩
无偿献血本来是善举,但是因为血液的特殊性,供需不平衡、需求多变、保存困难等
复杂因素让血液沦为“血头”们手中交易的“商品” 。逐利的人们忽视了法律,打着“爱心
互助献血”的道德旗号,让善举变味。
男子因卖血赚钱的经历搭上了温州某医院血液内科的护工,护工替病人家属找“血头”
买血,“血头”负责找人卖血,二人里应外合,非法组织他人卖血从中牟利。
庭审时,他们口口声声所称自己是“从善” ,但是这变了味的“善”触犯了法律底线,
逐利的真相终究被识破。
1 嗅到利益气味的“血头”
2015 年 2 月 2 日,距离农历春节只有半个月了。
温州中心血站的桥边一个矮个子男子准备带着两个年轻人去中心血站“献血” ,不料途
中却被公安机关带走,矮个子男子手里还攥着一张“互助献血单” ,,
他叫廖章森, 33 岁,汉族,初中文化,老家在湖南绥宁,父母还有哥哥都在老家生活。
15 岁就开始务农的廖章森,总觉得自己要出去看一看,赚点钱。
28 岁那年,他离开了老家,到温州打工,并没有赚什么大钱。
偶然一次机会, 他碰到一个病人家属到温州火车站附近招献血的, 一直以为献血是 “无
偿”的他发现,原来血液是可以被用来“买卖”并赚钱的。
知道这个门路的廖章森此后便无心做别的工作,奔跑在温州各大医院,寻找需要买血
的家属,一开始“路子”并没有铺开来,大多数情况下,他属于“瞎忙” 。
直到他认识了护工刘正碧 ,,
2 病人家属眼里的好心护工
“这个病区的病人都是得白血病的,没有血小板就不能活了。 ”说这句话的,是一名护
工。
她叫刘正碧,今年 54 岁,贵州遵义人,家里一共有 4 个子女,都在读书。
2006 年到了温州某医院做护工, 一开始做的是扫地的工作, 2012 年开始转到该医院的
血液内科。
做护工近 8 年的时间里,她看到医院太多人因为得白血病“走”了的人,这些病人有
的是小孩,有的是大人。
头发已经灰白的刘正碧即便从事的是扫地、铺床这些杂务工作,但是耳濡目染,深谙
血液内科的常识。
“血小板有止血的效果,红细胞那些都没有用。 ”
那个血液内科的病区的病人家属都亲切地喊刘正碧为 “刘阿姨” ,刘正碧说, 因为血小
板保存期限超过 5 天就不能用了, 医院的血小板又供不应求, 有些病人家属要么就是血小板
检验不合格,要么就是献过一两次之后就不愿意再献了,所以血小板很缺。
一开始的时候,经常有“血头”会在血液科里转来转去,问病人家属哪个要血液,他
1
们可以弄到,价格在 400-500 元左右,慢慢地,刘正碧对这些“血头”就熟悉了。
后来有“血头”在病区里直接派发其名片,说可以帮病人找到献血者。
也有一些病人家属经常问刘正碧能不能帮他们找到献血的。
“他们是真的没有办法了。 ”刘正碧说, 自己动了恻隐之心, 这个病区的病人有些即便
能够及时获取白细胞的, 也活不了几年, 家属几番求她, 她就把事情放在了心里, 就当做了
好事。
3 病人家属的偶然“牵线”
“血头”搭上了护工
2014 年 11 月,毫无头绪的廖章森在刘正碧工作的医院血液内科转悠的时候,因为病
人家属不经意的一句话,两人认识了,
当
变了味的“互助献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