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粮田前要祈祷什么呢?我们祈愿的对境,是从佛辗转而来的诸传承师们。他们是修证成功的人,有最直接的加被力,因此,唯愿加持我们成就三件事:
一、从起初的不敬善知识起,直到执著二种我相之间,所有的颠倒分别都快速地灭除。
道次第的修心课程,是从依止善知识开始的,因为这是道的根源。前面的“闻法轨理”是教导怎样如理地听闻,那是学前的心和行为上的准备,“依止善知识”才真正是修心的开端。也就是在如理地依止善知识后,善知识开始给我们传授从暇满直到现证二无我之间,一级一级的修心教授。学人按照这样来修习,从此开始走上修心之路。因为是以渐次的方式修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分一分地除过引德,逐步进行。也因此,每一段都要除掉颠倒心,发起无颠倒心,这样心调整了,行为、结果就都调整了。
所以,这里的重点是要把佛菩萨的力量引到心里,加持学人从不敬善知识开始,一直到执著人法二我为止,全部的颠倒分别都快速地灭除。
二、祈祷从最初恭敬善知识的心,一直到最终通达无我真实性的智慧间,一切无颠倒心都快速发起。
最初从依止法开始,对善知识的信心是依靠忆念功德出生,念一分就生一分,不断地念,就不断地起,敬重心也要这样依念恩而次第修行。等到这样的心获得稳固时,就是实证到了依止法。
每修一个法,正面的善心都要发起来,这就叫引德。如果修了以后,既不除过,也没引德,那就是假的修。修相应了是该针针见血、步步见效的,它已经组织成了一个次第除过引德的善妙轨道,每一步都十分善巧、十分有效。只要按照这样如法地在自心上做,那肯定是修一点就出一点效果。真正相应的时候,这一分法上,不相合的那些颠倒分别都会逐渐除掉,与它相合的无颠倒的心,都会逐渐地发起。
所以,法归在实证,不是口头的谈说。宗大师在最前面已经再三讲过,不要只是口头赞叹勇士德,要在自心上殷重修持。还讲到,虽然听闻寡少,但能善护尸罗,就是真正圆满了听闻。这都表明重在实行。
反过来,如果只是一种记问之学,只是利用第六意识编辑、整理、记忆等等,最终会发展成什么呢?那就是背药方,从来不吃药,病也不会见好,这就是偏差。到了最后,好像什么样的东西都会说,但是什么样的德都没有,不修哪里会有德呢?
所以,这里要明确第二个目的,就是我们在修道次第的时候,要发自深心的祈愿,从始至终的一切无颠倒心我都要尽快地发起。有愿望,才有祈求。如果只是不明所以地念一念祈祷文,就像一个人来到面前,问他:你来这儿干什么?他答:我爸爸叫我来求你。再问:那你自己想要什么呢?又答:我不知道啊!又问:你总该有个希求
吧!回答:老师啊,我是正好学到这个东西,其实我心里是没有什么想求的。这就是伪祈祷,因为他根本没有希求心。
三、祈祷为了灭除颠倒心,发起无颠倒心,必须寂灭内外的一切障缘。
障缘一来,会干扰除过引德的修行。比如你正在净除荒废时间的颠倒心,刚刚生起“我要好好珍惜今天”这样一个善念。这时旁边的人说:“我们出去海吃一顿吧!”你要是跟着就去了,哪还想得到什么珍惜人身?就像这样,内外各种障缘一来,就会让你的修心历程彻底停车。所以要祈祷,一切内外的障缘都全部远离,不要沾到我身上,我现在正在修心,所以佛菩萨要给我做一个大保护,那些东西都不能进来。这样祈祷完了之后,我们就可以顺利进入修心的实证了。
要完成整个道次第修心的课程,从始至终都要这样祈祷,才能时时不忘,天天不忘,持之不忘。一提到这件事,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心,就只是学了一大堆的知识,在修心上没有任何成就,但还是可以称为学者。因为学者不需要修心,只要善于记忆,会编辑,能找材料,再做一点辨别,就可以著书立说了。就像从不行孔孟之道的人,还是可以作国学老师。或者对三宝根本没有丝毫的信仰,但还是可以在大学里教佛教史,是一个道理。
当然大家不至于这么坏,但不知不觉的会变成学者的样子。原因很明显,你学任何一个法,不都只是在记忆呀?那本来是修心的教授,必须得按照那样修整自己的心,心也
时时处处都要模仿这个样式去做。但一次也没做过,那怎么会是行者?从来没在自己心上用过功,在修行分数的判定上,你连一次作业都没做过,你能得几分?所以,只是在记忆上努力地积累,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处理,显然是最大的偏差,已经脱离了修行的轨道了。
这样的祈求加被,需要贯彻在从始至终的每一座修法当中。这是一个原则,所祈求之处是完成一个完整的修心历程。学人本身也要立下这样的志愿,从此才真正入了实修之路。如果心里根本没有这些希愿,那他最多就只是围观一下,其实没有正式入党,没宣誓也就不会有克始克终的行为。因为有过去的一些善根,一接触到的时候,他会表示好感,也想在这个地方偶尔来两下。但是这种东西如水月泡影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根本靠不住,哪里能长年累月地修持呢?自己认为最好不要受这个纪律的约束,我能够随心所欲多好。这样任性而为,永远也没有办法成
在资粮田前要祈祷什么呢我们祈愿的对境,是从佛辗转而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