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更大的数》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在探索规律、估算一百万、一亿有多大,用近似数描述大数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发展数感。
5、对现实生活中用大数描述的事物感兴趣,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字来描述,感受大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认识更大的数”就是认识万以上的大数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材编排分为“计算器”“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三个知识模块。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编学籍号”。
“认识万以上的数”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的认识”的基本要求,能够读、写万以上的大数,并能运用合适单位的数描述事物,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和交流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学生从认识万以内数的到认识亿以内的数、亿以上的数,既是学生数概念的扩展,也是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内客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精选现实事物和真实数据认识万以上的数。如,选择“我均距离”,认识超过万(亿以内)的数;选择“北京故宫”和“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利用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学习用“四舍五人法”把精确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利用我国人口普查数据认识超过亿的数。
2、分段安排,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万以上的数包括万级的数和亿级的数,其中,万级、亿级数的读法,数的改写以及
“四舍五人法”“十进制计数法”等,对学生来讲都比较陌生,所以教材把“万以上的数”分为“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两段,并确定每段的重点。如,亿以内的数有三个重点:一是在万以内数读、写的基础上,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写;二是整万的大数的改写方法;三是用“四舍五人法”把大数改写成近似数的方法。亿以上的数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我国的计数习惯和计数单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二是把亿以内的数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迁移到亿以上的数。
3、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相结合。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的计算”的要求。本单元教材先认识计算器,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数学规律。然后,在认识大数中,通过用计算器计算,了解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如,第65页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四个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第72页第2题,用计算器计算2010年和2011年我国出游人次、移动电话、上互联圆等数据的变化情况。
本单元安排8课时(包括综合与实践),内容编排如下:
知识块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
,用计算器计算。
第2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探索“角谷猜想”。
,选3个数字组数,用最大数减最小数。
第1课时
读、写含两级的数
,我均距离。
,认识数位顺序表中,两级数的读、写。
第2课时
用“万”为单位表示整万的数;体验一百万
,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
,用计算器估算并体验一百万。
第3课时
用“万”为单位表示近似数
例5,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数。
第1课时
认识谁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
,读数、用计算器计算。
第2课时
亿以上数的改写;感受一亿
,整亿数的改写。
,把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估算、体验一亿。
1课时
编学籍号
。
。
。
1、计算器,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60页、61页),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计算器,教材首先用文字介绍了电子计算器(electronic calculator,简称计算器)的特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同时给出了两种常见的计算器,标
2016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更大的数)教材内容说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