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当代教师职业素养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孙利
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和一切教 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 道德规
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师德决定 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 育的质量。新
世纪新挑战对优质教育的 需要日益增长,而优质教育需要一支高 素质的教师队伍,其
中,师德建设是教师 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第一 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 语》
作为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中记载了很 多为师所应具备的德、业、学、识、品、行 等诸
方面的要求,如“为人师表”、“以身 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
教 无类”等等,这些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是 今天的师德建设中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
财富。
传统师德的精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给予我们启示与借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 宝贵的品格,是一种崇
高的修养和精神 境界,也是孔子对为人师者所提出来的 第一要求。“学而不厌”要求
教师要有谦 虚好学的品格。古人非常重视广博的知 识对一名好教师的 重要性,知识
的不 断积累与更新是为 师的先决条件,孔 子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常言
道:教师要给学生 一杯水,自己必须 有一桶水,要教给 学生丰富的、有用 的科学知
识,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真知灼 见、真才实学,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 领。因而,教师
要锐意进取,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正 如孔子所提出的: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 此,学识才会广博,智
慧才可明达。
“诲人不倦”是教师奉献精神与敬业 精神的写照。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 会责
任,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 这尤其需 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孔子本人就是敬 业的典范,
孔子一生的清贫尽人皆知,凭 他的学识和声望,完全可以谋得大富大 贵的生活,可他
却认为,“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孔子立志从教 40 载,其 “三千弟子,七
十二贤人”,对传承孔子学 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晚年整理“六 经”,把其全部的
学识和 才能无所保留地奉献给 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事 业, 文化生存的悲情与个 体生
命的感受合而为一, 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 为孔子生命价值的全部。 这是一条
多么艰辛的漫 漫人生之路啊!但孔子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 种对文化教育事
业的追 求与忠诚, 这种“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 将至”的精神境界, 为后 世
树立了光辉的师德风 范。他的弟子子贡称道夫 子:“学不厌,智也;教不 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 圣矣”。对此孔子还谦虚 道:“若圣与仁,则吾岂 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一名合格的教师,首 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 功底和问学求实的探索 精神。要热
爱自己的职 业,并勇于钻研,开拓进 取。做学问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学问是 来不
得半点虚假的,对于一位教师来说, 他必须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能够抵住外 面浮华的
世界, 踏踏实实、 认认真真的做 学问, 不能浮躁, 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 力和坚韧,
两千年前的孔子难道不是我 们今天“为师”之人的典范吗?
关爱学生,有教无类爱护和关心
从《论语》看当代教师职业素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