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上的圣土
2010级1班
何昕浩
简介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首都巴格达。全国人口为2358万(2001年),穆斯林约占人口的95%,%、%。阿拉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库尔德人约占21%。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东部地区有些部落讲波斯语。通用英语。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
国旗与国徽
伊拉克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旗面由红白黑三个平行长方形组成。白色中间有三颗绿色五角星,其间用阿拉伯文写着“真主至高无上”四种颜色是泛阿拉伯颜色,分别代表穆罕默德后代的四个王朝。此外红色代表勇猛和革命,白色象征宏大和和平,黑色象征圣战胜利和石油,绿色象征土地。三颗星象征统一,自由,社会主义。2008年1月12日,根据一项于12日提交给伊拉克议会的法案,伊拉克新国旗将删除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国旗上的手写体,并更换为印刷体,国旗上三颗星星的象征含义也将发生改变,改为和平、宽容和正义。2008年1月22日,伊拉克议会通过有效期一年的修改国旗的临时法案,将旗上代表复兴党口号的3颗绿星除去。
伊拉克国徽上的萨拉丁雄鹰是12世纪伊斯兰圣战中领导穆斯林抗击十字军东征的库尔德族领袖的纪念
伊拉克国徽
物。雄鹰昂首展翅,勇猛雄壮,英勇不屈,胸部有一枚国旗图案的盾徽,暗示着祖国永在伊拉克人心中。国徽基部绿色饰匾上用阿拉伯文写着国名“伊拉克共和国”。
人口
约3101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其中阿拉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库尔德人约占21%,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犹太人和伊朗人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东部地区有些部落讲波斯语。通用英语。伊拉克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9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统治什叶派穆斯林,引发了南部什叶派穆斯林的不满,常常发生动乱。其邻国伊朗则是什叶派穆斯林统治逊尼派穆斯林。两国边境常常因为派别不同引发矛盾。支持北部的库尔德人也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属逊尼派,只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
自然环境
伊拉克海岸线长6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西南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东部平原倾斜;东北部有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高原与山地间有占原,绝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两河在库尔纳汇合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平原南部地势低洼,多湖泊与沼泽。平原以东为扎格罗斯山系的西部边缘。西南部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分布有叙利亚沙漠。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其他为热带沙漠气候。除扎格罗斯山地有较多降水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以上,冬季在0℃左右。雨量较小,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100-500毫米,北部山区达700毫米。
交通运输
公路
伊拉克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网遍布全国,,多数建于1991年之前。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公路遭受严重破坏,战后多数得到修复。
铁路
总长2027公里,主要有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三条干线:巴格达-基尔库克-埃尔比勒线,巴格达-摩苏尔- 土耳其线,以及前苏联援建的巴格达-乌姆盖斯尔港线。2000年8月,伊叙之间的铁路恢复通车。2001年7月,伊土(耳其)20年来首次开放铁路运输业务。
水运
共有各类船只35艘,,内河航线总长1015公里,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夏台阿拉伯河及人工运河(萨达姆河)等部分水道。主要港口有乌姆盖斯尔港(年吞吐量500多万吨)和贝克尔港,贝克尔港为大型输油港,年输油能力84万吨。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乌姆盖斯尔港被立即用于接收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同年6月,该港向商船开放。
航空
巴格达和巴士拉有国际机场,哈迪塞、基尔库克、摩苏尔有相对较小的民用机场。海湾战争期间,伊通讯设施破坏严重,加上美英两国在伊南北设立“禁飞区”和“安全区”,对伊进行持续军事打击,伊民航业务长期中断。2000年8月,伊重新开放关闭长达10年之久的巴格达国际机场,与埃及通航。11月,伊恢复巴格达至南部城市巴士拉和北部城市摩苏尔的国内航线。2003年,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伊拉克航空业再度陷于瘫痪。2004年开始恢复部分国际航线。
经济
以石油业为主,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北部油区通过油管在黎巴嫩、叙利亚与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输出原油,南部油田通过油管至沙特阿拉伯的红海岸延布油港输出原油。有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纺织、食品、烟草、水泥等工业。两河
伊拉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