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证精神》读书报告
【摘要】《论实证精神》 是社会学先驱奥古斯特・ 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孔德重新阐述自己“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 ,并据此提出了人类思
辨经历的三个理论阶段: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以及实证阶段; 第二部分孔德主要说明了
实证精神代替形而上学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孔德阐述了实证秩序创建的方
法和建立的目标。
【关键词】 实证;社会;哲学
《论实证精神》 可以说是社会学学科的开山之作, 作者奥古斯特・ 孔德在这本书中用极
其精简的语言阐发了自己关于 “实证精神” 的一系列观点。 现在读起这本书我们可以略微感
受到孔德用词表义之晦涩, 但不可否认 《论实证精神》 开创性的作用, 以及背后的时代意义。
本文作者从全书的三个部分——实证精神与三阶段、 实证精神与社会科学、 实证精神与方法
论,探讨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并分析实证精神的当代意义。
一、 实证精神与三阶段
孔德认为, 人类思辨可以根据他在 《实证哲学教程》 中的基本学说划分为三个普适的理
论阶段。 在此三阶段中, 神学阶段是临时性的和预备性的; 形而上学阶段是作为第一阶段和
第三阶段的过渡存在的, 是不稳定的; 实证阶段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终阶段, 是具备逻辑性
和科学性的。
孔德看来,神学阶段是临时性、预备性的,但也具备飞跃性、必然性。人们在最开始的
思辨阶段显示出追求万物本源答案的本能,即“探求绝对的知识” 。但由于缺乏对事物的具
体认识,人们只能求助于神学的、超自然的解释——孔德这里将神学发展细分为三个阶段,
拜物教、 多神教与一神教阶段。 在由“拜物” 向“崇拜一神” 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知识增加,
人们的理性意识逐渐代替了依靠本能和直觉判断, 对“万物本源” 这种虚无的问题的探求转
向“更有效的、与我们的真正需要更相符的研究” 。对于人们的“神学”研究,孔德并不认
为这是完全无用的。他认为人类关于神学的思辨提供人以克服惰性、推动探索精神的基础,
正是处在神学阶段的人类逐日积累的观察, 促成了现代天文学、 哲学体系的形成发展。 神学
的思辨还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单一精神权威的建立” ,但是在这里孔德无法予以证实。
神学推动人类开始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因而人类开始过渡到形而上学阶段。 在孔德的
看来, 这一阶段是具有解体性质的过渡阶段。 孔德认为, 形而上学只能进行摧毁行动, 其本
身不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使得形而上学摧毁神学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了自我摧毁,
最终某种程度上促成实证精神的确立。 在这里孔德并没有清晰地解释摧毁的具体过程。 形而
上学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神学阶段几乎是并行的, 并且在这段时间内逐渐支配神学的发展。 在
形而上学逐渐明确自己在思辨中的地位以后, 它本身暴露出纯粹观察、 抛弃想象的弊端, 从
而人们开始寻求向实证阶段的过渡。
实证阶段的研究特点, 即是放弃对绝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事物本源和终极目的的探究, 而
要“在一切方面对存在物作系统评价” ,并且这种评价——或者说生成普遍规律的方式——
不能绝对, 必须要与我们内在的结构、动态的变化紧密结合。 在考量规律生成的过程中,要
“尽可能地避免直接探索,而代之以合理的预测” 。
读书报告论实证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