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耳石症的复位手法.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耳石症的复位手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又叫壶腹嵴顶耳石症, 俗称耳石症,
多见于 40~60 岁的人,女性多于男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李哲生教授说, 位置性眩晕约占
眩晕门诊的 17%,据近年统计, 发病率高于美尼尔病, 且呈逐年
上升的趋势。
美国调查显示, 70 岁以上老年人,大约 50%出现过至少一
次耳石症。
可自愈亦可复发。
李哲生教授说, 耳石症一般都是在早晨起床, 或晚上睡觉躺
下时,或半夜向一侧翻身时突然发生。患者突然出现天旋地转,
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眩晕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
时发生,如变换体位到另侧,能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
又出现。
眩晕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 眩晕发作时无耳鸣、 耳聋
现象,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缓解,个别人也可持续数年;
病期中不头痛,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
李哲生教授说,耳石症可能与头外伤、耳科手术、病毒性迷
路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关,但多数病因不明。
怀疑是位置性眩晕, 可通过头位性眼震检查、 冷热变温等前
庭功能试验和纯音听力测试进行诊断。
1
李哲生教授说, 耳石症一般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 但也可
以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少数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位置性眩晕
者,可行单孔神经切断或后半规管阻断术。
保守治疗分为口服药物治疗、 强迫体位锻炼和管结石复位法
治疗。( 1)药物对症疗法,可口服安定、谷维素药物。( 2)强
迫体位锻炼可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 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
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
手法复位可重复治疗。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
一旦内耳出现问题, 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 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
上有囊斑,表面上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
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耳石脱
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
李哲生教授介绍说, 管结石复位法的目的是使自由游动的微
粒经总脚移出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 不再引起病理反应。 管结石
复位法可在门诊进行,具体操作分四步。
管结石复位法后,患者回家需睡高枕 48 小时,不向患侧卧
位。一周后不痊愈,可重复治疗。如超过 3 次仍不好,应进一步
检查,包括 MRI 检查,除外颅内病变。
耳石症复位法
第 1 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
向患耳 45°。
第 2 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
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 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 BPPV 诱发的
2
位置,即 Dix-Hallpick 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
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
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
这种位置达 30 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
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 而沉降
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 反过来说, 随着眼震和眩
晕的消失, 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 没有
了前庭激惹的症状, 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 而且,
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

耳石症的复位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