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作品赏析
丁玲小传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省临澧县的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四岁丧父,读中学时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22年初去上海,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校学习。1923年经瞿秋白介绍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4年到北京,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1928年初发表著名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从此登上文坛。创作了《暑假中》、《自杀日记》、《韦护》等小说。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初胡也频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她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并于1932年3月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创作倾向也发生转变。创作了《水》、《田家冲》等描写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1933年5月遭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1936年9月被共产党营救出狱,11月赴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欢迎。此后曾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这一时期创作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彭德怀速写》等被视为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1948年写成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该作品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丁玲小传
建国初期忙于党政工作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55、1957年分别被错划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1970年被关进北京郊区的秦城监狱,1975年获释后又被遣送到山西省农村。1979年获平反,重返文坛,先后担任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等职,创办并主编《中国》文艺杂志,发表了《在严寒的日子里》、《杜晚香》等有影响的作品。
1986年3月4日病逝于北京。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一、主题分析:五四背景下的女性个人奋斗、挣扎与失落
1、“五四”与女性个人的浮现
A、勇敢的女性作为时代的象征,如子君
B、恋爱中的女性的两难情境(主体的建立与主体的失落,事业与家庭等)
C、男性与女性作家不同的性别书写策略(男性作家对于激烈的女性人物的偏爱,女性作家自我书写时的犹豫与保守)
《莎菲女士的日记》
2 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女性个人:
A、茅盾的“时代新女性系列”,以“蚀”三部曲为代表。
特征:时尚、革命、身体、欧化
B、转型中的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特征:底层、劳动、温婉、东方美德
C、凌叔华的闺阁女性,《花之寺》
特征:中产阶级、知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折中
《莎菲女士的日记》
3、莎菲女士所折射的“女性”书写
A、流浪的个体:
公寓:暧昧的空间,游离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外。(与《日出》中的陈白露寓所、《伤逝》中子君的寓所、凌叔华的《酒后》的寓所进行比较。)
流浪:远离家乡、父母、朋友,决绝的避世姿态
《莎菲女士的日记》
B、颓废的人生状态:
疾病:疾病作为隐喻(苏珊·桑塔格)
身体层面上的疾病—文化意义上的疾病
零乱美学:
天天一听到从窗外走廊上传来的那些住客们喊伙计的声音,便头痛,那声音真是又粗, 又大,又嗄,又单调;“伙计,开壶!”或是“脸水,伙计!”这是谁也可以想象出来的一种难听的声音。还有,那楼下电话也不断的有人在电机旁大声的说话。没有一些声息时,又会感到寂沉沉的可怕,尤其是那四堵粉垩的墙。它们呆呆的把你眼睛挡住,无论你坐在哪方:逃到床上躺着吧,那同样的白垩的天花板,便沉沉地把你压住。真找不出一件事是能令人不生嫌厌的心的;如那麻脸伙计,那有抹布味的饭菜,那扫不干净的窗格上的沙土,那洗脸台上的镜子——这是一面可以把你的脸拖到一尺多长的镜子,不过只要你肯稍微一偏你的头,那你的脸又会扁的使你自己也害怕……
《莎菲女士的日记》
无聊的等待:
太阳照到纸窗上时,我在煨第三次的牛奶。昨天煨了四次。次数虽煨得多,却不定是要吃,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刮风天为免除烦恼的养气法子。这固然可以混去一小点时间,但有时却又不能不令人更加生气,所以上星期整整的有七天没玩它,不过在没想出别的法子时, 又不能不借重它来象一个老年人耐心着消磨时间。 报来了,便看报,顺着次序看那大号字标题的国内新闻,然后又看国外要闻,本埠琐闻……把教育界,党化教育,经济界,九六公债盘价……全看完,还要再去温习一次昨天前天已看熟了的那些招男女编级新生的广告,那些为分家产起诉的启事,连那些什么六○六, 百零机,美容药水,开明戏,真光电影……都熟习了过后才懒懒的丢开报纸。自然,有时会发现点新的广告,但也除不了是些绸缎铺五年六年纪念的减价,恕讣
【精品课件教案PPT】 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