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有所感,才有所悟.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有所感,才有所悟
所谓“感悟”,是指个体在充分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理性思考,或者说是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因而,感悟应该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核心部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的“读”即是感性体验的过程,而“见”则是理性思考的过程。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能感悟事物。清代陆世仪曾这样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可见人人能感悟,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感悟的产生,如何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如何借助感性体验引导其产生感悟。
一、创设情境导感悟
从教学的意义来说,几乎一切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了情境,也就难以展开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感悟、学习、创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联系生活、实物演示、媒体再现、音乐渲染、扮演角色、语言描绘等。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
《月光启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的情景。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诵诗歌
――《赞美母亲》,学生在聆听中不禁勾起对母亲的点滴回忆,从而进入文本。在学习描绘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时,我相机用多媒体形象再现民谣童谣的意境,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学生在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中,想象这些民谣童谣描绘的美景,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恰当的情境创设,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学生通过学习,很好地领会了文章中心,母亲之所以是作者的启蒙老师,是因为母亲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用智慧才华启迪了我的想象。如果把教师看作课堂构造的作者,那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中不难发现,学生联系了生活实际,依据文本言语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获得了真切的感悟。
二、引导品味诱感悟
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即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三、诵读体味促感悟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语言形式感悟的过程,阅读教学则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

有所感,才有所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