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理论整理
一、现金交易学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M V = P T
式中,M—货币数量
V—货币的流转速度
P—加权平均的一般物价水平
T—交易总量,即实际财富与劳务的交易总额
费雪所作的假定:
①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社会惯例、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极慢,因此,V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可视为不变的常数。
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变动极小,也可视为常数。
③一般物价水平P完全是被动的,其变化由其他因素决定,而P对其他因素没有影响。
二、现金余额学说——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M= Ky 或 M= KPy
式中,M—货币需求量
K—人们愿意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Y—名义国民收入
P—表示物价缩减指数
y—实际国民收入,Y=Py
现金余额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用货币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货币的形式持有。
(2)人们所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额实际上是人们在持有货币获得利益、进行投资获得收益以及用于消费获得享受三者之间权衡的结果。而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愿意用通货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例。
(3)人们用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称为“实物余额”,把与保持的实物余额价值相应的通货数额称为“现金余额”。
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的区别
交易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注重货币的交易职能
更注重货币的贮藏职能
在研究中提出了货币有一定的流通速度,但没有深入地研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认为现金余额的变化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
现金余额学说分析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这是货币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破。
三、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
货币必要量理论的前提及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的区别:
①货币必要量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商品价格总额是一个既定的值,并由此决定货币的必要量。交易方程式中的物价完全取决于流通环节表现为一个完全由货币量决定的因变量。
②马克思的研究总是以黄金作为货币来进行的,金属货币具有蓄水池功能,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③马克思对于货币必要量的研究是基于简单商品流通这一前提的。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为实际货币需求余额
I 为利率
Y 实际收入
理论要点:
(1)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3)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低至一定水平时,人们一致预期利率将上升,此时持有债券会因债券价格下跌而蒙受资本损失,于是在利率为R`时,人们普遍以货币形式来持有财产。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降低,因而增加的货币存量都被自愿贮存了,货币需求成为完全弹性,有如无底洞一般,“流动性陷阱”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政策性结论:
(1)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由于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