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的关注戏谑下的深沉
——唐代打油诗浅论
第一节民间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直白浅显,不讲平仄、对仗的一种诗体。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颇为一般百姓喜爱。
打油诗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
打油诗起源于唐代,特点是“所用皆俚语,且故作诙谐,有时暗含讥讽”。
打油诗祖师爷有两个:张打油
胡钉饺
张打油
关于张打油,缺少详细记载,只知道他是唐朝唐玄宗时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失其真名,大约以打油为业,诨号“张打油”。他平时很喜欢收集民间俚语,写入诗中,其诗文字俚俗,明白如话。
《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见《升庵外集》)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逆转诗
胡钉铰
胡钉铰,本名胡令能,生卒不详,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县)。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
事迹略见于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同时,也有人称打油诗为“覆窠”、“俳体”或“钉铰”诗体。
忽闻梅福来相访,
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
走入芦花深处藏。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张打油粗俚一派毕竟格调不高,因此形而下者往往是粗鄙不堪,甚至成为如近代文学家王闿运所说的“薛蟠体”,这就不值一提了。
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闺房里跳出个大马猴
胡钉铰式的打油诗则是平易浅俗。
晚唐还有一个写这类诗的代表人物,叫伊用昌(死于天祐年间即公元904至907年),号伊疯子,善作此类诗,当时称之为“覆窠体”,浅俗直露,把鸟巢覆翻之意。
茶陵一道好长街,
两边栽柳不栽槐。
夜後不闻更漏鼓,
只听槌芒织草鞋。
第二节文人创作的打油诗
历史承袭:
应璩的谐诗,左思的《娇女》,程晓的《嘲热客》,陶潜的《责子》、《挽歌》(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都是这一类。
王绩的诗似乎是从陶潜出来的,也富有嘲讽的意味。
虽然文人的打油诗这一类诗往往没有大的文学价值,然而他们有训练作白话诗的大功用。
而且自我解嘲的是表达个人的愤懑无奈与试图解脱,互相嘲讽的也不过是从平常的口头攻击转到书面的打油调侃,嘲讽的主题从自嘲、互嘲到嘲讽社会,便到了白居易所谓“讽喻”与“闲适”两种意境。
长孙无忌与欧阳询
耸膊成山字,
埋肩不出头。
谁家麟阁上,
画此一猕猴?
宋·陆游《衰疾》:“捉襟见肘贫无敌,
耸膊成山瘦可知。”
索头连背暖,
俒(hùn)裆畏肚寒。
只由心溷溷,
所以面团团.
长孙胖武将
欧阳瘦文臣
戏谑下的政治斗争
晚唐罗隐《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年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最后,深沉悲愤,一语百情,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
约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过锺陵,又与云英不期而遇。见她仍隶名乐籍,未脱风尘,罗隐不胜感慨。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
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
第三节宗教与哲理中的打油诗
宗教要传布的远广,说理要说得明白清楚,都不能不靠白话。诗歌可以歌唱,便于记忆,易于流传,皆胜于散文作品。唐初的诗僧,王梵志与寒山、拾得都是走嘲戏的路走出来的,都是从打油诗出来的。
诗僧们打油诗创作有两个背景因素存在:
一佯狂的处世风气。
二是诡谲诗赋的文坛风气。
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
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
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
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
鬼见拍手笑。
《他家笑吾贫》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以锐敏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
深沉的戏谑和痛苦的调侃
打油诗专用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