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仿真丝技术
第一代技术:
三角形截面纤维
假捻变形效果不佳,低水平、粗线条仿真,以后多用平丝FDY
详细分析真丝纤维与集合体的结构后,第二代涤纶仿真丝技术产生出4项标志性成果(1970年以后)
事实上真正的蚕丝也并不都是具有三角形截面,即使是三角形再加上近似三角形,其比例也不到50%。
粗细不匀的差异几乎每根纤维都不一样。
蚕茧的特殊卷状形式:其缠绕规律是茧丝呈∞字形排列在茧层,当缫丝时把丝从垂直于蚕茧平面的方向退解出来,随着∞解体,必然会给蚕丝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捻回和已经在吐丝做茧时因固化成∞二导致的弯曲形状。
除去丝胶,茧丝不受力而呈现松弛状态,蚕丝实际是由许多弯曲波连续形成的非直线形状(微卷曲),从而导致实际上其集合体长丝纱必然是蓬松的。
第二代涤纶仿真丝技术
用异线密度、异形截面、异收缩、异速喂入的多异混纤方法同时改善织物的蓬松丰满度、滑糯度和光泽。
利用腐蚀性后整理加工技术(如碱减量方法)改善织物的柔软感、悬垂性和活络度。
普通涤纶纤维间的表面摩擦阻力大,织物受力时纤维间不易滑动,这导致织物的手感硬板、不活络。
真丝织物多用生丝织造,而后再脱去丝胶,从而纤维间空隙大,相对活络、柔软
一方面使得纤维表面产生不均匀剥蚀,出现凹凸不平的微坑,甚至变细,从而疏松纱线之间的结构,另外因为局部剥蚀了结晶、取向相对较高的皮层,而降低纤维的模量和刚度,使得织物具有手感柔软、滑糯,光泽柔和等特性,并提高悬垂、活络性。
组合强捻技术和碱减量加工方法提高织物的回弹性、凉爽度和悬垂性
线密度(dtex) 56 83 167
捻度(捻/m) 3200 3000 2500
4. 珠光整理技术:
异收缩混纤丝低温低张力上浆高密织造高温高压松弛低张力烘干 超喂预定形低张力碱减量液流染色低张力烘干超喂低拉幅终定形
通过超喂、强调松弛等方法提高纱线屈曲率,弯曲的经纱似珍珠表面的曲率,对光线有漫反射作用,织物光泽柔和。同时织物厚度增加、剪切刚度下降,丰厚柔软。
我
第三代涤纶仿真丝技术
.外观自然:利用不均匀牵伸技术制造单纤线密度等性能变化的纤维。
2. 丝鸣感:
利用Y型截面等锐利的异形截面
表面有微细沟槽、凹凸的纤维
第三代仿真丝织物的手感和外观与真丝织物相差无几,一般被归并入新合纤织物系列。
此前技术的共同特征及追求目标都是让化纤织物的性能与外观模仿天然纤维织物
1995年后超天然纤维成
涤纶仿真丝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