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魏书,二千载,檀君,王俭,阿斯达,朝鲜,高,桓因,庶子,桓雄,数意天下,三危太白,弘益人间,天符印,太白山,神檀树,神市,桓雄天王,主命主谷主病主刑主善恶,人间,在世理化,神雄,灵艾,蒜,日光,人形,女身,人身,坛树,有孕,檀君王俭,唐高,庚寅,平壤城,白岳山,弓忽山,弥达,御国,周虎王,箕子,藏唐京,山神,唐裴矩,高丽,孤竹国。神话翻译相传天神桓因的儿子桓雄想下凡帮助人类,向他的父亲要求将韩半岛作为他的领地。桓因允准了他的要求,并派3000名随从同他一道来到人间。桓雄降临在太白山山坡上的一棵神圣的檀香树附近。他自号天王,建立了神城。他任命了3位大臣分别掌管风、雨、云,并教臣民学习耕作、医药、木工、编织和打鱼在内的360种技艺。他还教臣民辨善恶,并制作了一部法典。当时有一熊一虎住在檀香树附近的一个大山洞中,每日来到檀香树前向桓雄祈祷。天王最后被它们的祈祷所感动。他将它们叫到跟前,给了它们20瓣大蒜和一小支神圣的艾蒿。他说:”吃下这些东西,百日之内不要见日光,如能做到,便可变成人类”。熊和虎将蒜和艾蒿吃下,回到洞中,虎耐不住煎熬,不久便出了山洞。熊则安心等待,才过了21天,便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女人,后人称之为熊女。这位女人十分高兴。但是由于找不到娶她为妻的人,于是她又到檀香树前祈祷,希望能有一个孩子。桓雄很怜悯她,便将自己暂时变成了人形。这位女人后来怀了孕,不久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檀君。全国的臣民对檀君的出生都十分喜悦,后来檀君成了半岛上的君王。他定平壤为都城,称他的王国为朝鲜。此后,他将都城迁至太白山上的阿斯达。檀君统治了1500年才退位,成了山神。传达的文化信息(一)《檀君神话》中的道教思想根据《檀君神话》内容不难看出,《檀君神话》蕴含着韩民族的原始信仰的雏形,并与道教神仙信仰有相同之处。首先,《檀君神话》已初步具备了道教中的神仙谱系。《檀君神话》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圣凡不同的多神世界。最上界是桓因、桓雄天王,其中桓因是最高神,犹如中国道教中的元始天尊或玉皇大帝;次界有风伯、云师、雨师等,他们的称谓及功能同中国道教中的天神如出一辙;再次界就是神众三千;最下界的是熊、虎等地仙。其次,《檀君神话》中体现了道教中的基本修炼原则。《檀君神话》中天神桓雄下凡带的天符印是巫师的法器,是风伯、云师、雨师等神仙道士实施呼风唤雨、禳灾治病、祛恶劝善等神功不可或缺的法宝,也是道教符篆派的道具。《檀君神话》中,熊服食灵艾、大蒜即可化为人,初显道教与服食成仙的相同之处。服食一直是道教中重要的道术,在中国道教中,服食信仰自成一派,即服饵派。化为人的熊女“咒愿有孕”、天神桓雄又化为凡人与熊女结合,这种咒语请愿、神人互化等思想及最后檀君隐退山林,都暗示了“道通为一”、“任运自然”、“功成身退”等修炼原则。再者,《檀君神话》中数字“三”的运用体现了道教中的三一信仰思想。中国道教向来奉《道德经》为立教之求,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作万物生成的基本模式。《檀君神话》中多处提及“三”这一数字,如桓因、桓雄、檀君三神在韩民族宗教信仰中就有王位一体的意思。还有三危、太自及三个天符印等。这种用“三”表示天地造化的神妙法则应该说与中国道教不谋而合。(二)《檀君神话》中的图腾崇拜思想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
檀君神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