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悖论
――浅评《铸剑》的思想内涵
2004 级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娜 学号: 040395
《铸剑》 完成于 1927 年 4 月 3 日,最初发表时题目为 《眉间
尺》, 1932 年收入《自选集》时改名为《铸剑》 。“铸剑”二字作
为小说的标题,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它们既在字面意思上传达
了小说的故事内容,又在隐含意义上起到了夺重象征的作用。
小说的显性文本讲述了一个传说中眉间尺为父复仇的故事。
复仇因 “铸剑”而起, 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 干将反被楚王用其
铸成的剑杀害,最后眉间尺在黑衣人的帮助下,又用父亲留下的
另一把剑杀了楚王,实现了复仇。似乎是个完满的复仇故事,然
而我们深入文本的内部, 仔细去体味小说的内涵, 却发现《铸剑》
蕴涵着的并非简单的复仇主题,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含义。本文
试图从“铸剑”的出发多重象征意义出发,来阐释小说所传达的
一种性格的悖论主题。
抛开字面意思,“铸剑”首先象征了复仇的过程 ,预示着复
仇的艰难。 干将被自己所铸的剑杀害, 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然而
复仇却不能当即实现,而是要等上十六年的时间,因为合理的复
仇者要到十六岁才会成年,这是一个客观的条件。但复仇还要一
个主观的条件,那就是复仇者要有复仇的能力,能顺利的完成复
仇的使命。偏偏复仇的主观条件障碍重重,眉间尺背着父亲留下
的剑去寻仇人,当他和仇人近在咫尺时,却遇到了莫名其妙的阻
挠:围观的闲人们挡住他的去路,又有一个“干瘪脸的少年却还
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
须保险, 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 就得抵命。”这样的阻碍简直
令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与复仇本身的严肃相比,既无聊又无
奈。后来眉间尺决定改换一下复仇的场合,却得到楚王已经在通
缉他的消息,是他无计可施。最后幸亏有“黑衣人”相助,眉间
尺割下头颅,同剑一起交给黑衣人,由黑衣人完成了复仇。当眉
间尺、黑衣人、楚王三个人的头颅同时在金鼎中沉寂时,复仇算
是忠诚正果。而复仇的代价和复仇本身的残酷恐怕永远不会在 “烟
消火灭;水波不兴”之后化为历史车轮之下扬起的飞尘吧?复仇
最后的意义又何在呢?干将铸成举世之剑,却成了第一个用血来
饲他自己炼成的剑的人;眉间尺为父报仇,自己的头颅先行被割
下;“黑衣人”协助复仇, 也割下了自己的头颅。复仇这一主题下
第 1 页 共 3 页
包含的竟是无尽的悖论与矛盾。不得不引人深思。
“铸剑”同时又象征了眉间尺的性格发展过程。眉间尺实在
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在还没有出生之时,就以经背负了复仇
的使命,注定要为复仇而活。然而眉间尺最初的性格却完全与复
仇不相和谐。他善良、 软弱, 又有些优柔。他觉得老鼠讨厌烦人,
死了也“活该”,等到老鼠真的快要死了,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
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 非常难受。”这时的眉间尺, 还不知道有复
仇的使命在身,还处在一种无忧无虑的自在自然状态。然而,复
仇的使命要求眉间尺的是另一种性格,他必须坚毅、果断,甚至
要冷漠。为了复仇,他必须从自在的自然状态走向复仇的特殊状
态。眉间尺的性格发展过程,实际上又是一个从自然性格向社会
性格即复仇性格发展的过程。这两种性格的转换,也有两个必要
因素:一是客观因
鲁迅《铸剑》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