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服饰风格演变.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服饰风格演变-美术论文民国时期上海女性服饰风格演变 吴远菊20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上海女性服饰也在画家笔下不断地演变。这种女性服饰演变是当时的“风向标”,社会名媛纷纷效仿期刊封面女性的装扮,影星、名媛以自己的肖像登上期刊封面为荣。这一现象得益于民初几位工艺美术家,如吴友如、丁悚、周慕桥、郑曼陀、杭稚英等。上述一批人在接受西方工艺的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上海工艺美术的发展。他们利用一种新工艺来传播美术,如水彩画,擦笔水彩画,循序渐进地将女性形象传达给世人。如吴友如的绘画风格是非女性为主的新式人物;周慕桥所画清末旗装的仕女多属传统审美特征;郑曼陀擅长画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知识女性;杭稚英所画的是都市摩登女郎的形象。周慕桥、郑曼陀、杭稚英完成清末到民国女性形象的演变,而丁悚笔下的女性形象则贯穿从清末旗装到都市女郎的演变,所不同的是传播媒介,丁悚以杂志为主,而其余画家则以月份牌为主来传播工艺美术。丁悚早年在周湘所办的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学习水彩画和铅笔画,这为日后丁悚成为工艺美术家做了铺垫。丁悚所绘水彩封面画能很好地反映当时女性服饰的演变,因其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这本杂志在当时受到很多工艺美术家青睐,如丁悚、周慕桥、郑曼陀、杨清磬等。《礼拜六》前百期封面女性在装扮上多是长辫、极度宽大的衫裤、盘发、女士宽松旗袍装扮,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都是清末旗装风格。后百期中女性都是身着西式服装、齐耳短发、学生装等,旗袍也改变了传统宽松样式,转变为凸显女性身材的旗袍。这些女性形象较前百期而言,归她们为摩登女郎。一、新式女性“清末上海都市女界已是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消费群体,商家在同业竞争中便不时推出迎合、诱导女性消费的改良措施,也使得女性的消费环境逐渐改善。”这样的环境促使画家画仕女图来增进消费,因为画家本身也认识到女性形象的消费是美术类宣传的题材之一。正如《礼拜六》杂志是一本通俗文化商品,该杂志多刊登图文并茂的商业广告,而女性视觉形象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诱惑、示范作用。以报刊的封面画、插图、月份牌、明信片、商业广告为载体的都市女性不仅传递一般商品信息,也源源不断地将时尚女装演变的信息传递到寻常百姓家,充当妇女消费的样板。这也带动市场上一些服装师根据当下流行元素进行服饰的改造,以便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丁悚通过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塑造家常女子美轮美奂的形象,由此呈现一系列的市民形象特征。由丁悚绘制的《礼拜六》杂志封面画,或窈窕淑女、或小家碧玉,浅淡着色,并结合一定的透视、质感和量感来表现画中女性形象。丁悚笔下女性在私密生活公开的时代走出庭院,顺应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侧面反映了丁悚绘画题材紧随时代潮流。民初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和涌入,女性地位显著提高并改变了古时足不出户的规矩,她们开始装扮自己走出家门。丁悚笔下新式女性的艺术素养在转型过程中得到延续,如琴棋书画的仕女艺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算是一个令人充满遐想的名词。很多时候,它总是与高品质的生活相关联。而近现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已经被推翻,女子开始走向政治舞台,撑起半边天。这一现象在丁悚绘《礼拜六》封面画第5期(如图1)中就有所体现,画中一名年轻女子在全神贯注地阅读小说。图中女子身穿古时粉色上衣,头发梳向脑后扎起,五官端正相貌优雅地坐在木椅上面读书,脸上流露出一种寂静优雅的神情。整幅画面设色搭配协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服饰风格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153 KB
  • 时间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