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禅净双修讲记连载【1】
第一卷
《禅净双修》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佛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我们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我们在三天当中来跟大家讨论有关禅净双修这个课程。在讲禅净双修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为什么要禅净双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内涵当中,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都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善业力;第二个,你进一步要成就一个正念力。
不管你是修天台宗、唯识宗、净土宗,所有的法门都没有离开善业力、正念力两种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归依三宝,我们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来修善业,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种种善法的造作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想我们刚开始让自己的身心离苦得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因为你只是成就善业,我们心中的颠倒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我们顶多在内心的烦恼当中创造一个暂时的善业,我们颠倒的本质并没有太大改变的。
所以我们透过善业以后,我们进一步要开始修学止观来加强心中的观照,到底生命的真实相是什么?透过一种如理的观照来消灭我们无始的颠倒,而产生一种究竟的解脱,而不是一时的安乐而已。其实所有的修学,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这一部分,善业只是一个基础而已。
那么我们心中的正念,从净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别是要求临终的正念,临命终的时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
从我们修学净土宗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临终的正念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祖师的正念,你看历代的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临命终的时候正念现前,那么他那个正念已经修到业净情空,他那个正念是没有杂质的,所有的烦恼完全被消灭、被调伏了。这种我们叫作净业成就的,但是这种很少很少的。所以祖师型的正念,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顶多能够做到凡夫的正念,没办法做到祖师的正念。
什么叫作凡夫的正念呢?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保持一个忆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夹带了很多很多烦恼的活动,因为我们没有断烦恼。
所以我们一个临终正念,一个生死凡夫他肯定会夹杂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在那个地方活动,所以我们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须做到不随妄转。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临命终的时候,遇到的是一个内忧外患:我内在的色身即将败坏,我平常所爱的色身要败坏;外在的环境的干扰,亲属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一个很平静的状态往生的。
那么在这样的烦恼干扰之下,我们断不了烦恼的,但是我们可以跟它保持距离,这一点可以做到。你可以透过智慧的观照,你可以不随妄转。
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正念,并不表示说我们没有烦恼,而是说我们能够真正地生起一种禅观的智慧来跟烦恼保持距离,而做到印光大师所强调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所以我们禅净双修,我们的主修还是忆佛念佛,但是你必须靠禅观来保护你的佛号。我们看到很多的同修在临终的时候失败了,因为他低估了烦恼的势力。因为烦恼毕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境界,我们平常对烦恼没有产生观照,没有跟它保持距离,你临命终的时候佛号现前,贪爱娑婆的烦恼也现前,结果你的佛号被烦恼所破坏,非常可惜了。所以我们必须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强你心中的观照。
我再讲一次,我们断不了烦恼的,这是现实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这点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堂课,我们应该怎么样在心中,除了佛号以外,你必须另外要再出现一道的光明,让你自己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保护好你的佛号,做到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就成功了。断烦恼是到净土以后的事情。但是你要在临终的时候做到不随烦恼所转,那这个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
所以说,我们为了能够达到禅观跟念佛的结合,其实主要的目的就是达到我们临终的正念,是这个意思。
【2】
好,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我们为了发明禅净双修的内涵,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总标禅净的相互关系。
我们先把禅观这个智慧的观照跟净土宗的念佛,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互关系先作一个笼总的说明,它们之间应该如何来配合?它们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第二个,别明禅净的个别修法。
这一科我们就分别地来说明什么是禅观?什么是净土的念佛?它们之间是什么差异?
第三个,结示禅净之双修法要。
我们第二科是把禅净分开来个别说明它的内涵,到了第三段我们把这个禅跟净把它结合起来,应该怎么来双修。这三个主题。好,我们看第一个主题,甲一、总标禅净之相互关系,这一段是印光大师的开示,他把禅跟净它们所修的内涵作一个说明: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印光大师先把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这两个修学的重点先标出来。
禅观,它的所缘境,
禅净双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