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
绥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境内出土多处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商周秦汉古遗址和唐宋明清城、堡、关、寨遗址。出土文物,绚丽多彩,有举世罕见的商周青铜器,国家珍奇瑰宝东汉画像石,造型别致的陶、骨、铜器;形象逼真的石雕造型。同时,还有较高考古价值的金代大定钟和风格独特的古刹、牌坊。全县已发现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绥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境内出土多处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商周秦汉古遗址和唐宋明清城、堡、关、寨遗址。出土文物,绚丽多彩,有举世罕见的商周青铜器,国家珍奇瑰宝东汉画像石,造型别致的陶、骨、铜器;形象逼真的石雕造型。同时,还有较高考古价值的金代大定钟和风格独特的古刹、牌坊。全县已发现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146处。馆藏文物多达4800多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160多件。这些文物古迹,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展示了绥德文化的历史风貌。
绥德具有黄土高原景观,是开发旅游业的有利条件。金秋十月,风物宜人。座落在大理河滨的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园内设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和李子洲等著名革命烈士事迹展览室。县城东西两侧有秦太子扶苏墓和大将蒙恬墓冢。城南一步岩建有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蕲王庙。韩世忠大型雕像巍然屹立于龙湾商贸开发区,四周商店林立,游人络绎不绝。城内疏属山扶苏墓侧建有绥德博物馆和汉画像石展览馆,飞檐彩绘,古色古香,馆藏历代珍贵文物4800多件。横跨无定河的千狮桥、龙凤桥、千狮千态,龙飞凤舞。“天下名州”大型隶书石刻,悬泐西城门外石壁。清代名雕五龙石壁,独具匠心,堪称精品。县境内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转战陕北时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李家崖、黄家沟、仓圪塔的革命旧居,至今保存完好。改革开放以来,来绥德观光旅游者与日俱增。
绥德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中部,历史上为北方重镇,素有“天下名州”之称,革命战争年代又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因此,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极为丰富。经普查全县累计文物景点146处,其中古遗址60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35处,石刻19处,近现代革命史迹12处,其他9处。馆藏文物4837件,其中一级文物32件,二级文物128件,三级文物301件。这些文物景点和名胜古迹,充分展示了本县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历史面貌。
秦太子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内疏属山巅。墓呈狭长不规则形,长约30米,,高6米。墓区保护面积9000平方米,墓旁原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1通。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州王润于今县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建扶苏祠,后倾圯。绥德城东1公里处有“呜咽泉”,相传为扶苏赐死处。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谏父皇焚书坑儒而被贬往上郡监蒙恬军。始皇驾崩后,少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勾结合谋,欲篡皇位。假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捏造扶苏、蒙恬之罪,并赐其死。
扶苏接诏,见父皇所斥之罪均属乌有,都是偏听奸佞小人之谗言。但父皇之令,不敢违抗。扶苏万分痛恨小人弄权,更加忧虑秦室江山社稷。据传说,扶苏随即上马出城,任马信步而行。正行之间,马停步不前,扶苏举头望去,眼前石壁高耸,挡住去路。观之,乃城东五里卢家湾石壁。细思之,石壁挡道,乃“逼”我自尽也,此乃天意所为。于是下马跪于石壁前,禁不住悲从心来,放声痛哭。三天三夜,越哭越悲,泪干而泣血,声竭而呜咽。忽然,石壁上淌出数股泪滴般泉水,滴流而下,其声似呜咽。扶苏见状,知是天地山川为之悲恸,当即拔剑自刎。
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顶,后人建祠敬奉。卢家湾石壁之泉则长年流淌,其声呜咽,终岁不绝。后人改卢家湾为“呜咽泉”,以示怀念。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胡曾有《杀子谷》,曰: “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屈死戌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秦将蒙恬墓,位于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墓冢成馒头形。据《绥德州志》记载,墓高50余米。后因历史久远,风雨剥蚀和施工修建等人为因素,使墓冢成不规则形。1984年,有关部门进行考古钻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层。蒙恬墓原有清代石碑两通(其中1通断为两截),,系清·乾隆年间知州张元林所立,镌刻“秦将军蒙恬墓”,为知州江士松手书。据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兵30万与监军扶苏驻守上郡,修直道、筑长城,逐匈奴,战功卓著,名垂青史。
传说,一日蒙恬闲暇,出外围猎,见一狐狸和一黄鼠狼从古庙中逃出,便张弓搭箭射之。狐狸和黄鼠狼见四周刀枪剑戟,无处逃生,便伏地求饶,泪如雨下。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收回弓箭,示意侍卫放其逃生。未过几日,蒙恬忽接始皇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斥扶苏与他诸多罪名,赐其二人自尽。蒙
绥德参考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