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与仁宣之死-历史论文仁宣之治与仁宣之死 文胡丹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个盛世,有名的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明朝有两个可归入“盛世”的时期:一个是“仁宣之治”,一个是“弘治中兴”。明末清初时,有人也把万历时期也说成一个盛世,但后来又有言论称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此后少有人再把万厉朝称为盛世了。一明朝治世:仁宣之治仁、宣,指的是明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和他的儿子宣宗朱瞻基。仁宣之治与其他盛世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它的延续时间特别短,两朝加起来不过11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康乾盛世持续时间超过了100年,占了整个清王朝约近一半的时间。康、雍、乾分别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二、三、四位皇帝,与明朝仁、宣二帝一样,符合一个朝代开国之后,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之世的发展特点。但盛世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期和巩固期,相比之下,仁、宣两代的11年,就显得太短促了。怎样才算得上盛世?一般来说有两个标准:首先得物阜民丰、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次得住的文治武功。然而,若仅论国力之强大,仁、宣时期无疑要输给它前面的永乐朝。明代历史上著名的下洋入番、五伐漠北、营建北京、经略安南、编纂永乐大典等都发生在永乐朝;仁、宣时期,几乎没什么宏大政绩可以称述,甚至在宣德朝,还接连发生藩王造反、交阯行省独立等一系列重大事变。如果说永乐朝是夏日江水暴涨时的壮阔场面,那么仁宣时期则像立秋之后江水逐渐退时后呈现出的和睦、升平景象。实际上,仁宣朝在国力上呈现出的“颓势”,正是仁宗和宣宗对永乐朝好大喜功政策进行刻意调整的结果。永乐时期大兴事功,国力消耗非常大,好比郑和下西洋,花费无数金钱和人力,却只宣扬了“国威”;朱棣数次北征,耗费巨大钱粮,给国家财政和人民带来了异常沉重的负担。仁宗即位后,立刻通过大赦天下的诏书,停止了这些劳民伤财的举措。孔子说:“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可是仁宗刚上台即下令解散下西洋的船队、召回各地的买办钦使,甚至试图放弃新都北京、回都南京等这些举动不啻于承认,永乐时期的一些政策是加在人民头上的枷锁,而仁宗的新政就是要为国家、百姓卸下这些重担。宣宗在位期间,虽然处处模仿祖父朱棣,也曾试图出塞、下洋,但受限于永乐朝巨大消耗之后衰落的国力,已无法承受庞大开支;同时,由于长期的动乱与镇压,交阯行省也成为明朝沉重的负担,宣宗最后被迫放弃朱棣时期的经略,将数十万军民撤回国内。总体上讲,宣德年间为民减负的政策使用、较为清明的吏治使得国内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仁宣时期,不仅与前面的永乐朝形成强烈的对比,与继之而起的明英宗正统朝也有很大不同。正统十四年间,朝政开始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出现了宦官干政。大太监王振被认为是明朝第一个“权阉”。当时,蒙古瓦刺部在漠北兴起,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边,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王振怂恿英宗朱祁镇亲征,天子六师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这意味着,大明王朝的辉煌岁月已为往事。无论是向前比,还是往后比,仁、宣年间,总体上都呈现出稳定、宽松的局面,对于百姓来说,是难得的黄金十年。所谓盛世或治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概念的定义标准是有矛盾的。在专制时代,无论是耍新建宏大的土木工程,还是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等,都不可避免要加大对地方及
仁宣之治与仁宣之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