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报名号: 000108 姓名:李修玉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内容摘要:
《水浒传》 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领袖,梁山好汉被黑
暗的社会昏暗的朝廷逼上梁山, 走上聚义之路, 后有在宋江的领导之下接受朝廷的招安, 为
国家,为皇帝出征,最后在朝廷“以贼灭贼”的政策之下走上失败的道路。一百零八好汉因
为义而汇聚在梁山, 领袖宋江更是不仅对朋友义气,而且对朝廷也忠心,在他的领导下,梁
山好汉保境安民,惩贪官、除恶吏,招安后又外抗大辽,内平方腊,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他们不
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奸臣的阴谋诡计害死,最终以悲剧结局。 梁山好汉们虽然结局悲壮,但
却成为了万人景仰的忠义之士,他们的故事千古传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梁山好汉
在宋徽宗时代,也就是北宋末年,当时北宋由盛而衰。在外有少数民族侵扰边境,人民
饱受战乱之苦;在内宋帝贪图享乐,既不勤政,也不爱民,滥用高俅、童贯、蔡京等奸臣,
他们对人民大肆压迫, 搞得民不聊生, 在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下,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
就是这时声势最浩大的一支义军, 梁山好汉的故事由此而生, 并经过历代人的广泛流传, 最
终由明代作家施耐庵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整理,重新创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 。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 ,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好好汉因为在乱世被奸臣所害被迫
上梁山聚义, 被朝廷招安后赤胆忠心为朝廷南征北战, 终因朝廷昏暗不明, 被奸臣所害的故
事。
在这个故事中, “忠”和“义”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点,是他们行事的基本原则。在皇权
天授的封建社会, “忠君”是最基本的道德,梁山泊杏黄旗上的“替天行道”即是梁山好汉
的目标。
一、不同的人物所忠于的对象也不同。
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有:忠、孝、节、义,其中“忠”是第一位的。 “忠”
在当时的理解很狭隘,大多数认为“忠君”就是“忠” ,但这只是“忠”的一个方面,对
皇帝忠心固然是“忠”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忠于职守也一样是“忠” ,梁山好
汉在这一点是共同的。
1、 以实现忠君未果为人生目标的英雄好汉。
在这里表现最突出的是宋江,在第三十六回中宋江因杀阎婆惜,事发被断配江州,途
中晁盖解救, 宋江宁可自刎也不愿随刘唐上梁山落草, 这不仅表现宋江为人光明磊落,
也表现了他对朝廷的的忠心,宁可自己发配江州,也不愿上梁山过着“大秤分金银,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图个一世快活”的生活。最后直到在浔阳楼题诗“他日若遂凌
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而被判死刑才上梁山。黄巢是唐末朝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当
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看来是造反的代表,而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也就是造反,宋江题
这首诗是犯了封建统治者的大忌。但实际上正好相反,宋江出身小吏受到封建家庭教
育的影响,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他想做一个忠君爱国,保境安
民的忠臣,但在奸臣当道的时代,他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心中怨气无处发泄,
才酒后写下这首诗即使宋江要被砍头,逼上梁山后,也只是想暂时落草,念念不忘的
仍然指望有朝一日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尽忠,留一世的忠名。
宋江如愿接受招安后终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