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饥饿时,只有一种烦恼
‘
社会和谐, 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的愿望。 孔子曾言 ‘和为贵’,墨子提出了 ‘兼相爱’、 爱
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的社会状态; 《
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为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这些追
求和谐,崇尚和美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
“人在饥饿时,只有一种烦恼,吃饱以后,便会生出无数的烦恼” 。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
者是发展的烦恼,中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振奋了
人们的精神, 增强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 激烈的竞争、 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层出不穷的新
情况、 新问题, 也使人们的情感世界产生某些躁动和不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固然要发
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 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
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和谐社会的建设, 呼唤着文化的人文关怀。 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 对于和谐
社会的创建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利于引导国民追求人格完善,提高人文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提高人的素质: 即珍视人的价值, 保持人的尊严, 崇尚道德情操和人
格理想的追求,能够以博爱深广的心灵,去看待天地间万物。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把道德修养、 慎独、 自律视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 它的着重
点是生命和德行, 它是培养品质和操守的圣经, 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 它为我们提供了安
身立命的大思想、大智慧。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
怀德,小人怀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仁者爱人” 、“学而时习之” 、“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身”。在儒家思想中,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质,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当今市场经
济社会,物欲横流,名利勃兴,人们如果能多学和之心面
对五颜六色的世界, 追求自身的修养, 用积极入世之志参与构筑和谐社会行列, 何愁国之不
兴?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最著名的思想便是 “天人合一” 的自然哲学
观。这里的“天”即指“广大自然” ,也意为“最高主宰” ;“合一”原始之意是指自然的天
与人合一,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人文与自然是融会贯通的,即宇宙真理与人生
真理是重合一致的。后来演化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必须和谐发展的思想。
西方自工业革命后发展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1988 年,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
集会,其中物理奖得主阿尔文博士说: “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 个
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里的
人在饥饿时,只有一种烦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