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身上的人生智慧
摘 要: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积极入世,力图扭
转乾坤,统一中国,拯救人民,但又野心勃勃,一心想篡汉夺权;他机警聪明,
博学多才,但又奸诈狡猾;他用人唯贤,积极乐观,执法如山,但又奸诈狡猾。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随机应变;
(一)曹操的随机应变: 当遇到麻烦时能随机应变, 能将事情朝有利于自己的方
向扭转
如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 “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一天,
操在路上偶遇叔父, 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 叔父向他父亲汇报, 当曹嵩询问
病情时,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 “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
曹嵩就此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操从而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他巧妙地用假
装“中风”的计谋离间了叔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父亲偏信于自己。
再如曹操刺杀董卓被发觉而巧献刀。 他正欲用刀刺杀董卓, 不料被董卓从穿
衣镜中发觉,此时,吕布就在门外,情况万分火急。他随机捧起宝刀,将宝刀献
给董卓, 从而暂缓和了当时紧急的情势。 随后,他又趁势骑上董卓赐予的西凉宝
马,一溜烟地跑出了城,脱离虎口。在这里曹操临危不惧,将自己的刺客身份转
换成了忠臣, 之后他知道事情肯定会暴露, 就马不停蹄地逃跑, 为自己的生存抓
住一切机会。
(二)曹操的门面功夫: 在为人处世上十分左右逢源, 会把握人心, 很会树立自
己的良好形象
比如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拔剑
想杀张辽, 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 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 故戏之耳。”
并亲自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曹操前后行为一百八十度急转,其实他恨
不得杀之, 但是在面对刘备与关羽时, 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否则有损他爱才惜
才的仁义形象。
又如在“杨修之死”中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擅花园门,操虽
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修擅分酥吃,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佯称常梦中
杀人,某日果杀一帐前士卫。临塟前修指而叹曰: “丞相非在梦里,君乃在梦中
耳!”闻而愈恶之。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仍不露形于色,但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
情绪,致使曹操已经起了要杀死杨修的心, 曹操仍然隐藏得很好。 直到杨修再一
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
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借“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但对于夏侯惇却只是
象征性的处罚。 一是因为夏侯惇是他的心腹, 而杨修早是他的舍弃的棋子了。 二
是这时候他不能只杀杨修而不罚夏侯惇, 否则不能服众。 曹操最后战败, 想到了
杨修之言,为了树立他“痛失人才,悔不当初”的愧疚形象,他在人前表现出伤
心之情, 并下令厚葬杨修。 这样既使得他人对他杀修之事不再质疑, 也使他人知
道曹操是个爱惜人才之君。
再如,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
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 。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
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曹操当然是不可能自杀的,他这样做是为了更
好利用这次错误树立自己率先守法,严于律己的形象。
在者,曹操凭借手中强大的兵权, “挟天子以令诸侯”。奄奄一息的汉政权
在曹
《三国演义》中曹操身上的人生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