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悲剧命运的文化解读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臣”和“妄”两个层面来解读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除了皇帝之外, 只能扮演“臣”的角色,“臣”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是悲惨的。王熙凤是一个“人”, 更是一个“女人”她的命运就更为悲惨。一个社会不真正实现全人类的平等(特别是男人和女人的平等),王的悲剧还会重演下去。
关键词:王熙凤;悲剧命运:文化解读
王熙凤悲剧命运的文化解读
04秋中文(本)
《红楼梦》是一部爱情的悲剧,也是一部女性的悲剧。在曹雪芹的笔下,美丽的金陵十二钗,没有一个能逃出悲剧的命运。就连“凶狠”“毒辣”的王熙凤也不能例外。人们往往能够理解,也能够同情林妹妹的不幸,并为她流下伤心的眼泪,但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带着同情的心情去审视王熙凤的人生。也许是因为她那“酸、辣、狠毒、凶残”的性格掩盖了她的悲剧本质而使读者很难发现吧?
的确,在贾府的奴婢们看来,王熙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十分厉害的“主子”,—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母夜叉。但这并不能涵盖她的全部。因为她处在那个封建专制的社会中,也有着许多说不尽的无奈与悲哀。因为在偌大一个贾府中她不可避免地要扮演“臣”和“妾”两种角色。“臣”最初的含义是指男性奴隶,后来一般指“君主时代的官吏”,无论官职大小,只要是为皇帝老爷效劳的,都可以叫做“臣”,臣子、臣服、俯首称臣,等等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王熙凤毕竟不是贾府中的“太上皇”,所以她必须处处为贾府中的“太上皇”及其他一些特权阶级服务。从这层意义上说,王熙凤身上就必然要表现出“臣”的特性,或者说她必须在贾母等特权势力面前扮演“臣”的角色;“妾”最初的含义是指女性奴隶,后来—般指一夫多妻制下男子在妻子之外所娶的女子。但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由于女人们在男人们面前大多是处于“臣服”的地位,也就是做“臣”的臣,所以,无论她们的地位如何,她们都不得不默认在男人们面前的女奴地位,这恰与“妾”的初始意义相吻合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女人们在整个男性世界面前无奈地扮演了“妾”的角色。王熙凤是贾琏的正妻,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妾”,但由于她毕竟是女人,因此她的身上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妾”的特征。或者说她被迫充当了“妾”的角色。如果说封建社会中“臣”的“臣”的“妾”则具有更大的悲剧性。下面,本文似从“臣”和“妾”这两个层面来着手分析王熙凤悲剧命运的文化内涵。
一、从“臣”的层面分析王熙凤的悲剧命运
首先,作为—个“臣”,王熙凤应该算得上—个“能臣”,我们不妨对此稍做分析。
在刘姥姥想进贾府找周瑞家的帮忙疏通时,周瑞家的便是如此评价王熙凤的。“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是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门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第六回)从这段评价中,风姐的才干就可窥见一斑。
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女总理”,地位显赫,责任也重大。要管好“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般的贾府,谈何容易?没有一定的才干,恐怕是不能胜任的。”
我们不必谈她是如何在矛盾重重的贾府中扎稳脚跟,做到游刃有余,单是谈她“协理宁国府”一事,便可足以证明她的超常才智了。面对宁国府“里头着实不成个体统”的局面,凤姐首先是“理出个头绪来”,对宁国府了如指掌的王熙凤,一下子就瞅准了存在的弊端:头一件就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
王熙凤悲剧命运的文化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