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 10 ~二○ 11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
2303001502
课程名称
劳动社会学
主讲教师
杨巍巍
评分
学号
2010031267
姓名
陈嘉伟
专业年级
法学院法学专业10级6班
教师评语:
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宏观方面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宣扬的多为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动作用,诸如扩大内需、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等等,很少触及到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社会、学校和个体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准备不足。
作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市场,无疑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均增长率分别为9. 3 %、12 %和 8. 3 % ,就业增长率分别为 310 %、1. 2 %和 0. 9 %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 332、0. 1和0. 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十五" 期间,每年城镇平均新增劳动力 290 万人,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
2 200 多万,按GDP 每年增长 7%~8%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700万到 800 万,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 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 5亿的富余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3.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和招生的盲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通常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什么专业。政府、高校也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并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产生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各高校都是根据政府分配的计划来招生的,但是具体到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各专业计划招生的数量,实际上由校方决定,什么专业最热,就多招什么专业的学生。学生及家长也是一样,通常只根据当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来决定所选择的专业。而一旦决定,便是4 年不易改变,4年以后市场是否能完全吸纳,谁都把握不准。
4. 家庭、学生因大学教育的较高投入,期望
劳动社会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