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多为“佛系青年”担心
作者:韩浩月
“佛系青年遍地走”,一夜之间,“佛系青年”成了流行词,舆论看不惯,各种调侃、讽刺、批评汹涌而至,主流媒体刊文提醒青年们别“迷失自我”,“油腻中年”们则以过来人的身份表示,实在看不惯年轻人摆出一副看淡人世的样子。
这一切因一篇心灵鸡汤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引起。有娱乐圈消息灵通人士爆料说“窦靖童出家,可喜可贺”,工作室立刻回应“只是剪个头发而已”,但也阻止不了网友展开联想,称王菲一家是当之无愧的“佛系之家”。“窦靖童出家”的假消息,助长了“佛系青年”这个热词的传播。赶在岁末,为2017增添了一抹荒诞中带着点温情的味道。
荒诞感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我们的文化与传统,一直拒绝成为滋生“佛系青年”的土壤。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头悬梁、锥刺股”,东晋的祖逖“闻鸡起舞”,唐朝李白少年时不爱读书,一个婆婆适时地出现了,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也适应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生存逻辑。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一代突然变得如此虚无、颓废,怎不令人感到荒诞?
至于荒诞中的温情,则来自批评者在调侃与嘲讽时隐约闪现的宽容,甚至还包含着一点点的羡慕。对于“佛系青年”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舆论虽持反对态度,但也没有上纲上线、一棍子打死。60后瞧不上70后、70后瞧不上80后、80后瞧不上90后……这个代际歧视链到90后这里的时候,似乎要被终结了,因为90后根本不会像上两代人那样,死活要把自己的能力证明给人看,他们连话语权都懒得争了。也正因为如此,90后才有可能成为活得最自我、最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一代人。
祖辈、父辈、兄辈,都在近似的物质焦虑阴影下挣扎,90后这一代,总算不为钱、为食物、为工作与前途抓心挠肝了,他们所追求的“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的生活,使得未来中国有可能重复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模式。在此之前,从村上春树的“小资文学
”盛行,到宫崎骏动画的蔓延,从干物男、干物女,到宅文化、二次元文化,从小确幸、丧文化,到这次的“佛系青年”,源头无不可追溯到日本流行文化中去……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均由以下几个因素催生:经济的发展、信息的泛滥、人际关系的疏远。
中国的“佛系青年”,并非只能在日本年轻人那里得到共鸣。事实上,全球的年轻人,也都有“佛系青年”的特征,只不过在美国叫“千禧一代”,在英国和澳
别过多为“佛系青年”担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