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如何打击谣言.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如何打击谣言
打击网络谣言行动又添加了一起新案例。9月17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中学一名尚未成年的初三学生被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张家川县公安局发布消息称,该名学生散布谣言、煽动群众游行,严重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这被认为是最高检察院与最高法院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之后第一例因网络言论而被刑事立案调查的案例。
这起案件起因于发生在张家川的一起警民对峙事件,一名KTV员工非正常死亡,家属拒绝尸检,警方则强行进行尸检。该名学生在网络发布了“死亡真相”等内容。警方认为,该学生的言论被转载、浏览后,引发了数百名群众聚集,交通堵塞,现场失控,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同案还有6人(均非在校生)受到治安处罚,其中行政拘留1人,罚款5人。
初中生因网络言论被刑事立案调查,引发社会关注。9月22日,经甘肃省公安厅和天水市公安局联合调查后,警方称,鉴于杨某系未成年人及其归案后悔罪表现,予以撤销刑拘,改为行政拘留七日。
这是近来公安部门集中打击网络谣言案件中的一起。2013年下半年,公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网络言论的管理力度。由公安部主导,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在全国展开。与以往不同,这轮行动中,除行政处罚外,公安部门较多启动刑事调查程序。
各地警方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击行动。江苏省两个月内刑拘1043人,批捕350人;河南省批捕131人;山西省刑事拘留49人,批捕23人,还有许多省份没有披露相关信息。较多使用刑事手段打击网络言论问题,引起一些对行动合法性的质疑。2013年9月9日,最高检察院与最高法院联合出台了司法解释,为打击行动提供法律依据。要件之主观故意
在任何社会,由于信息不对称,虚假信息难以完全杜绝,即使对于掌握信息较多的政府也是如此,比如2003年,SARS疫情爆发,未能及时公布信息,民众也未能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疫情的传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此后,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加大。
而民众对一些信息有迫切需要,准确信息又尚未披露时,也可能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流传失真信息。这种现象无论是否存在网络传播途径,均有发生。
目前,这轮行动被简称为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但谣言不是准确的法律用语。打击谣言主要依赖三部法律法规——《刑法》、《治安处罚管理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谣言”二字未在《刑法》中出现,另外的法规和规章也没有对谣言进行法律界定。
2006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曾试图对突发事件处置的信息发布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制定了对新闻媒体报道出现虚假情况的罚则——“新闻媒体违反规定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或者报道虚假情况,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然而由于争议较大,此条款终被删去。
此次“两高”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解释,既要求发布的言论为捏造的事实或者编造的虚假信息,也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在实际处置过程中,对后者的认定则较为困难。
2012年6月,武汉市曾出现能见度较低的严重雾霾天气,引发诸如化工厂氯气泄漏等各种传言,政府辟谣后谣言消散。事后传谣者被行政拘留,但当事人到

如何打击谣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