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不仅仅是贸易战
南方周末 2005-06-09 本报记者余力肖华
最近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不仅是一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较量,而且是中国纺织业自省之由头。纺织业面临的问题其实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缩影,能否在外在压力下转变增长模式,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全局性挑战
粗大的蒸汽管道蔓延在收割后的稻田上空,更粗大的、色彩明亮的排污管沿着公路一直起伏到几十公里外的处理厂,在浙江绍兴这个名叫齐贤的小镇,5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显现着中国农村走向工业化的痕迹。
所有的一切都与纺织有关,数百个密布在公路两侧和稻田之间的印染和织造厂是小镇经济增长的引擎。
齐贤生产的服装面料大部分输往海外,许多工厂的办公室里都悬挂着世界地图,这标志着小镇的眼界。
今年5月,欧美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重新设限,给小镇投下了阴影,生长于斯的7万多人都可能被波及。“肯定有一些企业要倒下。”一位当地工厂主感到了压力。
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6月5日,记者试图进入路边一家工厂,被冷淡地拒绝,这已经是一周内第20家拒绝采访的浙江纺织厂。千里之外的山东,这样的情景也反复上演了十多次。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众多的中者拒之门外的指令,原因是“现在是敏感时刻,我们不方便发言”。
当中国政府正在全力维护本国纺织业之时,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本应为自身利益据理力争的这个群体,在公众面前选择了缄默?
但缄默并非无为,记者在采访中隐隐感到,中国纺织业中一次更为深刻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倒逼式”变革
自5月开始的中国和欧美纺织业贸易争端正愈演愈烈,这一明显的外来压力已使中国众多的纺织企业产生逼迫感,并试图另辟蹊径。
“设限之后,美国的牛仔裤订单少了1/3。”徐先生是少数几个坦率承认受到影响的从业者之一。他是江苏的休闲服出口商,今年头5个月向欧美出口了500万美元的休闲裤,其中美国市场占其一半份额。
美国商务部4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裤子达到7410万条,同比增长1521%。这种剧增使美国在5月13日宣布,对来自中国的棉制裤子重新实行配额限制,%。
徐先生感到自己遭受到无妄之灾,“年初我们已经在克制,没有接更多订单。”他的出口与去年相比,仅增长了10%。但面对这样的结果,他正打算与美国客户商量,“能否绕过去”,如果不行的话,“只能不做这些品种了”。
而在浙江绍兴数个小工厂里,自救的行动早已开始展开,小工厂们灵活地掉过了头。在齐贤镇一家印染厂,一幅幅刚刚染成靛蓝色的牛仔布正从高高的定型机上不断滑落,工人们忙碌如常。知情人士说,这家工厂的面料现在大多运往中东迪拜,通过这个著名的自由贸易港转口,这样欧美新政策就“管不着了”。
在江南一带,遍布着几千家这样的小工厂,他们要么不去碰设限的产品,要么通过其他市场进入欧美。还有一些规模更大的企业走出国门去柬埔寨、越南、孟加拉等地开设工厂,那些地方劳动力价格更便宜,而且在市场上受到的限制远不如中国严格。
与他们相比较,大型企业对欧美举措并不感到意外,它们准备更充分,产品更为多元化,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设限早在预期之中。去年,当许多人都在为后配额时代即将到来欢呼不已时,我们已经预感到事情将不会那么顺利。”
中国纺织业:仅仅是贸易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