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案
陈玲
教学内容
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
课型
综合欣赏
教学年级
八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藏族的歌舞音乐,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囊玛、堆谢,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
过程方法
聆听、律动、舞蹈表演等实践活动。
知识技能
,随音乐跳跳踢踏舞。
《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
《阿玛勒火》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
教学
重难点
、音乐情绪。
。
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情境导入
元宵节、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放烟花。
,走进藏族灿烂的音乐文化。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藏族歌舞堆谢、囊玛的情绪特点。
,你想到了什么?
《正月十五那一天》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热烈欢快的盛大场面,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
也可以演唱《走进西藏》导入新课。藏族不仅有悠远高亢、舒畅开阔的歌,还有多姿多彩的舞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藏族的歌舞音乐,堆谢、囊玛。
互助互学
:
2. 音乐的基本情绪(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歌曲的体裁(史诗性的颂歌)、歌曲表达的主题思想(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使得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的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组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思想解释的清清楚楚。)、作品结构等。
、拍子、速度、民族乐器札木聂、藏族铃鼓、图片表现盛大的欢迎仪式、间奏、节奏紧凑、多段歌词分节歌形式表现思想内容。
《正月十五那一天》,课件演示思考题。
,并了解其音色。
?呃马林吉松啦是什么意思?
:堆谢及其发展简史。
2. 结合课本,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
4. 你有哪些疑问?
:堆谢
堆谢是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在雅鲁藏布江上有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札木聂这种乐器为当地歌舞(果谢)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堆谢。当堆谢传入拉萨之后,他的歌词得到专业艺人的加工,音乐被程式化,曲目也随之固定,伴奏乐器得以增加(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动作变得文雅华丽,从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态展示出来。这种新的堆谢有人称它为“拉萨踢踏舞”,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
堆谢一般分为两类:降谢,速度缓慢,旋律抒情而悠扬;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
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