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生与死的抉择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要面对死亡,但,每个人的死亡方式都不同。有的人选择自杀,比如屈原,有的人选择坚强的活着,比如司马迁。人在一念之间会决定很多事,有时,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
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完全不同。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继续奋斗。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佩,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这是他的选择。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路。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一阵阵的疼痛袭来。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他身上。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的心头。或许,他想到了死。但如果一个人无所作为,即使他肢体健全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所以,他选择继续勇敢坚强的活下去。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向汉武帝证明了他的勇气与坚毅。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际上也把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史记》进行了比较。
司马迁和屈原,一个忍辱苟活,写下千秋巨著,一个愤然投江,系个人生死于国运兴衰。事实上,他们都胜利了,屈原的死成就了《离骚》,司马迁用活谱写《史记》。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确实,生与死的抉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尤其是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想到过死,只是没有人去做而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活着的责任,不能轻易放弃自己。但屈原不同,他
在明白楚国的情势后,不愿做亡国之臣,他头戴着巍峨之冠,身披着兰草香服,高吟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纵身一跃进了汨罗江。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死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8-10-15